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12月29日 第2022-12-29期 >> 第B6版:东盟文艺
按日期查阅

序《围乡篱落一窗月》

苏清强

  一个村,一个镇,一个小城,一个大市。。。在地表上,都不是死板的东西,它们一个个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有成长的机能,有发展的机动,就像人一样,存在一天,就活动一天,时时刻刻都在展现成长的本能。
  戴舒娟写这本书,写的是吉打州中部的一个新村,它的诞生因缘,它存在的前因后果,它的成长,它从围篱内小村发展成为当今小镇的成长。。。她写的是一个地方,一个新村,一个城镇,而她又不只写一个地方,一个新村,一个城镇吧了。她没有记者那种目见耳闻的刻板记录。她在目见耳闻之外,还写了她的体验,她的感受,她的沉思,而她的思绪体受又来自于她对一个新村城镇的投入,她跟当地风景人物的互动。而且,这互动并不是单纯的有形生命的互动,而是联系着一切有形与无形生命的互动。她写现在,也写过去;她以简练的文笔写一个村镇的现况,也写它湮远的、不无沧桑的过去。他直面地理环境,也追溯历史。她书写明朗的阳光,也刻画阴暗的长夜。。。
  戴舒娟不是瓜拉吉底一个道地的居民,她只是刚好机缘来到,在罗秋雁的穿针引线下走到这个不太热闹也不太冷静、不太先进也不太落后的村镇。当她走进它的怀抱时,她不觉得生疏,不觉得陌生,当然也不熟稔,而是,仿佛有一种天然的召唤,要她止步,要她把心留下来,全神全意地投入其间。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愫呢?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于是,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感受这一方风土的人情俗事。那肯定不是一个小小的天地;当她用心感受,用手抒怀时,你只要看她的文字,读她的书写,你就不能否认,那可是一个大大的世界、一个无垠的天地。她投入了,仿佛成了其间的一份子,她敏锐地凝听,她深情地活动,于是,她随着一方人士的回忆追溯而感觉着自己也是活在那个时空里。她因而喜因而愁因而怒因而悲,她随着这村镇的存活成长而存活成长,她投身到事事物物中。于是,一件件一宗宗发生过了的以及还在进行中的生活事件、悲欢离合的故事、族群生活磨合而擦出的火花、浪涛,化成文化的积淀,时间越过的痕迹。。。而这一切,又是她的另一个成长,出现在她的文字内,也隐隐约约闪烁在她的文字之外。
  这是一本不一般的文集,是文学创作,是文学品种里可以归类为散文的创作,也是一本史地书写,以地方志的形态,探寻华裔南来后的落脚、遭遇以及顽强求存的史迹,也触及其他各个友族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共生共存的生活历练。只是,我觉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所挖掘到的层面还不够详尽、深入和全面;然而,从文学甚至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却是一块绚丽的瑰宝,以史实为轴,以地理为志,以生活为血肉,以充满感情和悲悯情怀的笔触,写出了一方风月,抒发了日治时期地方精英的无辜受害、新村围篱时期受到马共以及英殖民地政府的双重胁逼、国家独立后各种设施的缓慢重建,尤其是经济教育文娱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笔带感情,心存正义。以小见大,看这一个村镇,就是在看全马其他无数个同个类似模型的城镇;看这个村镇的成长,也是在看很多个城镇的成长。
  作者感情充沛,文字灵秀清新,而且善于捕捉事件的微细精妙处,全书写来,章节段落有致;描写与抒情,不乏动感的细节,细腻的铺陈。而更重要的是,作者总是有意无意地投入事件的发展中,人虽在外,而心实在内。这种一心投入的书写,确有其独特的所在,如诗似画,如禅如道,无为而为,为而不为。因而,集中很多个主题或事件,作者会分多个章节、分几个小题目来写。触及点有重复也有不重复的部分,只因作者换一个角度,从另一个注视点,就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得以刻画不同的鉴赏和感受。看一章,可能是一个角度,一个平面图;把多个章节拼凑起来看,就不再是平面图了,而是立体的实景,是立体的实实在在的感受。我是这样阅读作者的书写的,我也是这样感受着作者的用心的。
  只因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把自己也置身在历史的围乡篱落间,也置身在当下的现实围乡篱落间,因此,从内往外,窥见的一窗风月,就会与实地居者相同,感受一致。那一窗风月,内外容或有差异,而同心者的感同身受,却是该美就美,丑也无遮。书之以文字,真诚的展现出来,如实的映现人前,就是最真纯的美,而且美中有善。戴舒娟的这一系列篇章文字,我不能说没有瑕疵;然而,我读出作者的真诚和美善,我也赏识她的这一颗在有缺漏的人生中寻找美善的真心。也因此,我乐意为她的努力而写下了这一篇不像序的序言。(26.11.22)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