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4年06月12日
按日期查阅

端午节可以互祝“快乐”吗?

廖省:林越

  今年6月10日,恰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与春节、清明、中秋被称为华人四大传统节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近来文友们赋诗缅怀,感慨万千;群组里互相祝贺,热闹非凡。与往年一样,互联网上又再出现“端午节快乐”可不可用的争议;有的认为“端午安康”已是约定俗成,但另一部分援引古籍典故,认为“端午快乐”不应被排斥。
  我本人多年来是以“端午安康”致意的,但并非不接受“端午快乐”。只因考虑到2015年端午节前微信热传:“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为救父投江、屈原投汨罗江。端午节千万不能互祝快乐!你知道吗?”文章还援引“非遗专家杨广宇”的说法,称端午是祭祀节日,不适于“互祝快乐”,所以避免让亲友们感到为难。
  当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随即连发微博质疑“端午节不能祝他人快乐”的传言。他说:“其实端午和清明不太一样。虽然纪念屈原,但也有祛病祝吉祥,让大家快乐的意义。”并援引歌谣“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驳斥道,这有什么不能快乐的?乐观开朗是这个节日的应有之义,无须太拘泥。
  此外,他还引用晏殊的《端午诗》、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的序,来印证“许多古人诗文都讲到欢喜快乐过端午”。多位专家认为,祝他人端午快乐,完全没问题。一些传统节日在历史过程中被附加了带有倾向性的事件,比如“屈原投江”这种悲壮的情节。
  对于“非遗专家杨广宇”,张颐武表示“这个专家无从了解,百度了也不知其人”。媒体在网上搜索,也未能找到“非遗专家杨广宇”的个人资料及其他言论。大家努力考查后,只找到一位上海交大研究生物学的杨广宇,另一位是武汉大学研究数学的杨广宇,但就是没有研究历史学或者民俗学、人类学的“杨广宇教授”,显然只是一个网络谣言。
  《潍坊日报》于2022年6月3日报道,民俗专家王娟称,北方很多地方端午也是“小女儿节”,完全可以互祝快乐。还有多位学者解析,端午本不是一个祭祀性的节日。至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是先有传说故事还是先有节日,学界仍有争论。况且,纪念古人的习俗,只是端午节习俗和文化内涵的一部分,所以应该可以互祝“快乐”!
  广州《羊城网》于去年6月28日称,端午节的起源是不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呢?上世纪初就有不少中国学者研究过这个问题。闻一多先生在《端午的历史教育》、《端午考》、《屈原问题》等几篇文章中,认为端午节应起源于南方吴越民族部落祭龙的习俗。
  后来的民俗学者也对端午节的起源提出过适应季节说和驱疫避邪说。总的来说,学者们认为包粽子和赛龙舟这些端午习俗是早于屈原的时代就有了,至于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等传说,是后人的穿凿附会。端午和很多历史悠久的节日一样,伴随时代背景和生态环境的改变,而被不断修改,文化意涵也随之改变,这也是端午的主题不断更换的原因。
  回顾1963年,香港秦兴书局出版黄石先生的《端午礼俗史》。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的夏至日,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的《端午始源又一说》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并提出其他理由:首先,权威性的《荆楚岁时记》未提到五月初五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不一定是为了打捞伟大诗人屈原。《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2006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夏至说的证据,提出端午节即“夏至”,得到国际专家认可。
  在屈原投江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典籍中找不到端午节只能表达安康而不能表达快乐的记录。相反,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写道:“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杜甫《端午日赐衣》诗曰:“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苏东坡《浣溪沙·端午》词:“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陆游《乙卯重五诗》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敦煌出土的《端午相迎书》写道:“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传自荆楚。”《贺端午献物状》:“端午良辰,辄申续寿之仪,用贺延长之庆。”都表达开心喜庆的祝贺。
  退一步说,如果端午节时真想“祭祀屈原”,可以继承《离骚》《天问》《九歌》的精神做些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事,而不是纠缠在“不可以快乐”的牛角尖。然而现实是,劝学总是要比“追捧”来得更费劲更困难,而“辟谣“似乎不如谣言传得更快速更广泛。
  想起弘一法师的开示:“所得所不得,不如心安理得”。端午祝贺“快乐”或“安康”,都是一杯雄黄;共浴龙湫水,喜闻粽飘香。蘸红糖吃了几个碱粽,参悟“心安理得”。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