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4月29日 第2022-04-29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华人与羽毛球 (2)

科林·布朗(COLIN BROWN)
1958年汤姆斯杯印尼队

  二、印尼羽毛球的繁荣期
  日据时期,印尼几乎所有的体育竞赛都被叫停。尽管经历重重困难,这些竞赛运动最终在革命时期得以复兴。然而,直至1949年末荷兰人离开印尼后,羽毛球运动复兴才名副其实。
  羽毛球运动复兴始于1951年印尼羽毛球协会(PersatuanBulutangkis Seluruh Indonesia,简称PBSI印尼羽协)的成立。出于政治因素,印尼羽协核心人物往往是印尼原住民,不过华人在这个新组织里的地位非常重要。比如,印尼羽协总部虽设在万隆,但其雅加达分会到1961年为止一直位于卡渣·玛达路(Jalan Gajah Mada)188号的詹特拉·纳雅大厦内(Gedung Tjandra Naja)。此地亦为新明会(Sin Ming Hui)总部,一个极具影响力、规模庞大的华人教育与社会组织。
  华人羽毛球运动员亦颇有建树。20世纪50年代末是印尼男子羽毛球黄金时代的开端。陈友福在决赛中战胜队友费里·宋尼菲(Ferry Sonneville),荣获1959年全英羽毛球公开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自1968年至1982年的15年时间里,印尼选手在全英羽毛球公开锦标赛男子单打中总计荣获11次冠军和4次亚军。梁海量或林水镜(Liem Swie King),又或两人一起,在每场决赛中都能出场。像梁和林这样来自同一国家的两名选手,能主宰世界赛场长达十五年之久,这样的盛况实属罕见。
  印尼选手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不仅是印尼民族自豪感的源泉,还确定了印尼至少在一个国际领域上的重要地位。讽刺的是,那些带来民族自豪感的人,绝大多数都来自一个族群——华族。华人通常不被或勉强被承认是印尼民族的一部分。
  二战前,华人在民族运动中起到的作用很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华人群体的本身自己,另一方面则由于当时许多民族主义党派都持排华态度,不愿接受华人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印尼独立后,华人仍处在边缘地带。但在印尼似乎很少有人承认这一点,更不用说公开讨论了。当这些选手成为国际锦标赛的获胜者,从国外凯旋之时,才被接受为印度尼西亚人,而不再是“印尼华裔”。
  承认胜利者是印尼民族的一分子自然是容易的,但如果输掉了比赛呢?在汤姆斯杯(Piala Thomas)和优伯杯(Piala Uber)中,印尼队有好几次落败于中国队。
  但民族因素在这件事上似乎不成问题。比方说,2004年雅加达曾主办上述两场比赛。那时,印尼队在上述两场赛事中都落败于中国队。一名外国研究者曾这样描述他所看到的印尼观众对此事的反应:
  ……他们兴高采烈,随着节奏放声唱歌,热烈鼓掌。这样做当然是为了奚落对方队伍,同时为己方的英雄喝彩。当然,这一切都以公平精神(fair play)为前提。当主办方队伍——印尼队输了的时候,他们看上去也并不怎么生气,仍等候在出口处为他们的英雄打气……笔者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无论输赢,因为对印尼有贡献,华人选手最终都会被承认是印尼人。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例外来自《纽约时报》的报道,当时有位记者在写到关于梁海量时,说道:
  他是一位很不寻常的民族英雄,因为他并不是真正的印尼人。他是一名华人,他的华文名字叫梁海量(Nio Hap Liang)。
  但这位记者也补充道:
  这件事也许刺激了某些民族主义分子的脆弱神经。他们破口大骂在印尼的300万华人。但对大多数民众来说,跟民族无关。
  有的球员说,从羽毛球赛的组织方式就可看出,羽毛球是一项积极支持民族融合、反对种族或族群歧视的运动。印尼欧洲混血儿费里·宋尼菲认为,这正是印尼为何能在这项运动上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他说:一开始人们不带任何歧视这一点其本身就成为印尼羽毛球的特色与传统。也正因为此,亦可理解为何我们的羽毛球依然能不断进步……我想,如果仅靠这一点羽毛球就能进步,那为什么不能把它用在其他的运动上呢?比如国际象棋、排球、篮球和桥牌。我认为羽毛球的成功值得其他运动项目思考借鉴。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二册)》。本篇未完待续)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