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0年05月29日 第2020-05-29期 >> 第B6版:东盟文艺
按日期查阅

东盟文学的温度

宋桂友(中国)
宋桂友教授
十年前《,《国际日报国际日报》》前任总编辑李卓辉(中)增辟《东盟文艺》
  ,由寒川(左)统筹。右为马仑
  2013年,《 盟文艺东 》组稿人于吉隆坡世华大会上合影。左起:苏清强(马)、曾广健(越)、王勇(菲)、一凡(汶)、寒川(新)、许均铨

  东盟文艺经过十年的时间,迅速成长为一朵文苑奇葩,为华文文学的百花园增艳添彩。纵览累累硕果,感佩其所带来的文学的温度,常常让人留连,高兴之余亦为之点赞。
  十年里,东盟文艺从无到有,快速成长,首先要说到的是育花人。寒川先生功劳最大,十年里,他和来自马来西亚的苏清强、泰国的杨玲、越南的曾广健、菲律宾的王勇、缅甸许均铨、汶莱的孙德安等十余位文友完全是无偿为大家为文学做事。“我放弃了在业余时间创作,而在博客群中找缅华文学爱好者。我的亲友都说我在专门做一些没有经济效益的事。”(许均铨《十年感言》)许先生这样,其他人亦无不如此。是他们的无私奉献给了东盟华文文学炽热的胸怀,目前,已经诞生了一支有水平的华文文学创作队伍,从发表文章看,已然有数百人。有好多作家的作品还在华文文学界乃至更大范围里引起了反响和关注,产生了较大影响。
  印尼《国际日报》是一块文学苗圃,这个华文报纸专门辟多个版面,连续十年,多不容易呀。并且有时候还予资金上的支持,才让这块园地暖意融融,春意盎然。让东盟的文学之苗茁壮成长。在东盟地区,还有很多媒体,像越南《西贡解放日报》《越南华文文学》等都有专版或专页刊登华文文学作品。
  在这样的环境下,东盟的作家们有着华文写作的责任感。在印尼《新报》介绍作家王芳时就写到她是看到华裔的第二代第三代都不大懂华语了,很少读华文作品了,我们熟悉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开始在他们身上退化了,于是她勇敢地拿起笔,把自己的才华呈现出来,同时还请人翻译成印尼文用双文字出版,让华文基础不好的人既可以感受华文之美还可以增进华文的学习。这无疑给华文文学以及中华文化的推广增加了温度。
  在写作中,东盟的作家们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弘扬和传播当做责任和义务,在作品中自觉宣扬感恩生活感恩亲人、教人向善,待人接物平等礼貌,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夫妻以敬,兄弟以悌,团结互助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润滋后进。大家特别是对于生活的热爱与珍惜成为了作家笔端的源泉,像“我家院子里的番薯”之类作品对生活的美好书写让我们感到文学的力度和温度。黄碧珍评王芳时说“32年的禁锢,今天我们还能笔耕,这就是华夏文化留下来的根。大家靠自修努力写稿,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贡献。”这是我们东盟华文作家的自觉的人文情怀。
  东盟的作家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同时吸收了外国优秀文化因素,思想上没有了羁绊,创作中能够放得开,较少条条框框的束缚,创作中有许多创新的地方,也是值得其他地方的华文写作者学习和借鉴的。创新提升了文学的温度。
  无庸讳言,由于各种原因,东盟的作家们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希望在文学的天空下,大家都有较快的成长。
  足迹历历,成绩彰彰。建议有条件时出版《东盟文艺》十年作品集。当下可以先做一个影印电子版,以飨读者。(2020.5.28)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