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3年08月01日
按日期查阅

土生华人参政概览 (1)

廖建裕(LEO SURYADINATA)
李英福,曾被流放到上利辜尔的华人

  殖民时期,土生华人就已经开始参政。早期,这种情况体现为亲中国大陆的《新报》组织(GrupSinPo),但该组织没有组成政党。《新报》(Sin Po)是一份使用马来语(印尼语)的报纸,曾反对华人加入荷兰殖民政府于1917年设立的国民參议会(Volksraad, DewanRakyat),殖民时期的议会,因为认为华人不是荷兰殖民政府的臣民。然而,不赞同《新报》观点的华人,加入了国民參议会。
  中华会(ChungHwaHui)于1928年成立,是第一个土生华人政治团体。起初,该团体的主席是一位亲荷兰的地主,名为简福辉(Kan Hok
Hui,又拼作H.H. Kan)。1932年,拥护印尼独立的印尼中 华 党 (Partai TionghoaIndonesia)成立,遭到一些土生华人的反对,林群贤(Liem Koen Hian)任该党主席,当时著名的律师高厥 忠(Ko Kwat Tiong)也支持该党活动。随着印尼中华党的成立,林群贤的好友——阿卜杜尔·拉赫曼·巴斯威丹(A.R.Baswedan)也于1934年成立了印尼阿拉伯组织(PersatuanArabIndonesia)。
  虽然反对殖民主义的政治活动在殖民社会中受到限制,但土生华人仍拥有积极坚定的民族主义,他们同印尼民族主义者们一道争取印尼独立。
  二战后
  日本占领时期,所有政治团体在印尼全面遭禁。虽然如此,印尼民族主义持续发展,但被引向为日本统治有利的方向。日本占领后期,印尼已做好独立准备,土生华人也加入拥护民族独立的机构中(详情见本部分的《印尼独立准备调查会和印尼独立准备会中的华人》)。二战日本投降后,印尼宣布独立,但荷兰殖民主义卷土重来,革命随之爆发,直至荷兰同意向印尼民族领导人移交权力。
  革命时期,那些拥护民族主义的土生华人,支持共和国政府(详情见本部分《独立革命时期参与战斗的华裔》),加入民族主义机构。他们中甚至有一些人还被提拔担任部长,如陈宝源(TanPoGuan)、萧玉灿(SiauwGiokTjhan)、王永利(DrOngEngDie)等(详情见本部分的《华人部长》)。共和国政府为了获得土生华人的支持,公布了被动制的国籍政策。
  1948年,雅加达华人社会团体——新明会(SinMing Hui)倡议,组建一个华人政党。同年5月23日,中华协会(Persatuan Tionghoa)成立。张添聪(ThioThiamTjong)担任主席,此前他曾领导中华会,并从中立派转向拥护印尼独立。中华协会的宗旨是:
  1.尽快消灭殖民主义。为实现印尼民族独立、自主、社会公正、安定有序、繁荣,是本党的责任和权利。
  2.实现一个印尼国籍,各阶层无论出身、宗教和文化的差异,都享有相同权利和义务。
  3.争取基本人权(KepartaiandiIndonesia,p.366)。
  印尼中华民主党(PDTI)、印尼力量党(PTI-BARU)及国籍协商会(BAPERKI)
  虽然在印尼各地成立了支部,中华协会(Persatuan Tionghoa)并没有蓬勃发展起来。1950年初,为适应新形势,该党更名为印尼中华民主党(PartaiDemokratTionghoaIndonesia,简称PDTI)。几乎在同一时期,战前中华党创始人林群贤(LiemKoen Hian)也成立了多族群政党——印尼力量中心党(Pusat Tenaga Indonesia) 简 称PTI-Baru。
  林群贤建立的政党似乎并未吸引太多人加入以致最终“关门”。这是因为战后,许多党派都开始向土生华人打开了大门,吸引很多华人加入。印尼中华民主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党内意见不一致,有人愿意一直留在党内,有人则不然。
  1954年,新的国籍法草案出台,旨在将过去的被动原则变为主动原则。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按照之前的被动原则,出生在印尼的华人被自动认定为印尼公民,而主动原则要求所有土生华人以及其他外国裔后代必须重新选择其国籍。如果该草案通过,许多在没有主动选择下自动成为印尼公民的华人将会失去其印尼国籍。此外,许多土生华人也会因为不熟悉法律程序而极大可能失去其印尼国籍。
  国籍问题成为推动土生华人精英阶层成立新政党的关键事件。再加上1955年印尼将举行第一次大选,也促进了土生华人知识分子阶层的参选意愿,他们希望能够参与到国家政策的制定中去。印尼中华民主党以及其他土生华人团体联合起来,成立一个新的组织——华裔国籍协商会(BadanPermusyawaratanKewarganegaraanTurunanTionghoa,简称Baperwatt)。1954年3月,该组织即将成立之际,左、右派土生华族都受邀出席盛会。黄自达(OeiTjoeTat)编写了该组织会章,黄自达随后在有领导的民主时期曾担任国务部长。张添聪任大会主席,他表示印尼中华民主党作为一个政党已经失败,因为其具有排他性,只针对华族,不允许双重党籍。他还表示,新成立的组织应避免印尼中华民主党的错误。
  在此次会议中,组织的命名成为讨论焦点。以叶添兴(YapThiamHien)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应保留名称中“中华”(Tionghoa)一词,因为一个组织应该明确其拥护的是什么,拥护的对象是谁。然而,以萧玉灿为代表的一方则认为,应去掉“中华”(Tionghoa)一词。不仅如此,萧玉灿还希望该组织能够向所有认可其宗旨的印尼国民敞开大门。他表示,因为种族歧视的存在,名称中如果保留“Tionghoa”一词则会突显华族性,引起非议和指责。最终,大会决定除去组织名称中的“Tionghoa”一词,该组织名称为印尼国籍协 商 会(Badan PermusyawaratanKewarganegaraanIndonesia),简称Baperki。
  国籍协商会的宗旨是:
  1.为实现国家理想而奋斗,即将每个印尼公民都成为印尼共和国真正的国民;
  2.为实现民主和基本人权而奋斗;
  3.每一个国民不论其族裔、文化、习俗、宗教,都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同的发展进步的机会。本会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国籍协商会章程和细则》,1954年,11页)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三册)》。本篇未完待续)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