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3年02月03日 第2023-02-03期 >> 第B6版:东盟文艺
按日期查阅

缅甸的尚信叔

胡赛标

  今年暑假,收到缅甸瓦城(曼德勒)尚信叔的二封电子信件,让我兴奋而亲切,一下想起尚信叔的往事。
  尚信叔今年已经97岁高龄。他的电子邮件信件,是写好后叫孙女拍成照片,再发给我的。一封信是给我的复信,另一封信是叫我转给他的表叔的。信中字迹歪歪斜斜,一些地方还有涂改痕迹……
  那年,我曾听侨生胡诗林医生说:有一位中川村旅缅老华侨八十多岁了,很想再回家乡看看。胡诗林到缅甸探亲回国向他辞别时,这位老华侨,抱着诗林先生不放,泪水纵横,因为他太想家乡了。他就是青年时去缅甸谋生的胡尚信先生。
  五年前,定居缅甸瓦城的尚信叔,思乡心切,不顾耄耋之年,毅然带着女儿胡淑卿、孙子、外孙踏上回故乡中川村的旅程。中川村是爱国侨领、世界万金油大王胡文虎故里,也是我的家乡。尚信叔回到家乡,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我欣然,惊讶:92岁回乡,这可能已经创造了华侨高龄回乡的奇迹。在华都宾馆见到尚信叔,他刚坐着轿子上山祭祖回来。我不敢相信他是耄耋老人:他穿着一件灰色衬衣,篮色裤子,白发白眉,却脸色红润,身体硬朗,手劲有力;尤其是与我交谈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
  尚信叔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在瓦城乡亲中有口皆碑。富川村有位乡亲要与缅甸的嫂嫂联络,但嫂子不会看中文信,最后通过尚信先生,与嫂子沟通了乡情。尚信先生与我大伯是同城同乡梓叔,伯母的丧事也是他与几位同乡帮忙料理的。这次,他带着孙儿回乡,就是为了让孙辈知道自己的根,传承客家人不忘祖地的优秀文化。
  尚信叔说:瓦城有四所孔校,华人子女现能每天上二小时(早晨6—8时或下午4—6时)的汉语课,能讲点普通话、缅语、英语。瓦城孔校约有二千多学生。他的女儿用流利的普通话告诉我:瓦城教育质量一般的中学,学生考上大学的比例约百分之五十。可见缅甸的教育普及率比中国低些。以前有一段时期,缅甸政府不允许华人办华校,所以有些华侨子女已不会讲汉语。幸运的是现在缅甸政府已允许华人办华校了。与尚信叔孙儿交谈过程,我发现他基本能听懂客家话、普通话。孙儿歉疚道:口语还行,写汉字就不很流畅了。尚信叔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尚信叔平时喜欢写点古诗楹联,却很谦逊道:“自己没什么功底。”2008年,他怕《永同胡氏族谱》全本遗失异乡,特地嘱咐定居昆明的儿子胡伟卿将它送回故乡中川村。2009年正月初五,胡伟卿遵嘱将族谱从昆明送回故乡,恰逢四月《永同胡氏族谱》修编,原谱正派上大用场。这件小事,流露出他热爱故乡的浓浓深情。他的女婿听到家乡修编《永同胡氏族谱》,欣然捐资一万元。听我介绍《永同胡氏族谱》修好后,将结束几十本石印原谱难以查找资料的缺憾,尚信叔十分高兴,欣然与我们合影留念。
  如果认为尚信叔仅是慈祥长者,那就错了。他回缅甸后,给我寄来一信。我读得百味杂陈。信中说,回乡时短未能细谈往事,他的一生是辛酸的血泪人生故事,在缅甸的历史可以写成一部书……信中还笑谈我村中药店的一件趣事:“一年秋天,金银花开时节,在村中开药店的郎中声言要收购金银花。我与几个小伙伴去采摘到半斤送到药店,郎中给的报酬是甘草,同伴大失所望,而我上衣被棘蓬勾破一大洞,回家被母亲臭骂一顿。回思七八十年前事,兴味无穷。”这一历史细节,一下激活了我对郎中的想象。这是尚信叔送给我的最珍贵礼物。尚信叔天真可爱、淡定从容的境界就在这里:人到老来糗事香。“无欲无求无隐无畏”的境界,如没有厚重历史的铺垫与洗炼,一个人恐难修炼到此种高度:“回思前事,兴味无穷。”回忆历史,没有怨怼,只有恬静,只有慈爱,只有快乐。
  “往事如烟。在50年代,永定同乡有二、三百人,而中川胡姓也有四五十户,如今风吹云散,迁移的迁移,过世的过世,现存只有廿余户,国产的老人仅有我一个,其余都是土生土长的后辈,是否终会缅化?……”信末飘起一缕感伤语气,宛如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遥望故土的沉重叹息。
  2011年10月,《永同胡氏族谱》终于出版了。收到族谱的尚信叔,激动地流下了热泪……这本新版族谱的蓝本就是他捎回家乡的完整族谱。新族谱将会成为缅籍华裔寻根的文化符号。我想:如果华校办得好,尚信叔的感伤也许就不会沉重了吧?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