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11月05日 第2022-11-05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中国空间站将是全人类的“太空之家”

国际锐评

  北京时间10月31日15点37分,中国空间站第三大舱段——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意味着中国空间站从“两舱”变成“三舱”,将完成“T字构型”建造任务,在轨建造阶段即将收官。
  建造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从1992年载人航天项目正式批准实施,到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中国人为了拥有太空家园,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名航天员到多名航天员,从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30年来,中国航天人先后突破和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尤其是最近10年,中国航天发展进入“快车道”。10年来,中国航天进行了274次发射,最近5年发射更为密集——192次火箭发射,占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总数的43.2%。这些成就推动中国进入航天强国行列。
  航天领域的突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缩影。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其中提到的多个关键领域都体现了过去十年中国航天领域的突出成就。
  更可贵的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巴基斯坦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洲航天局等多个航天机构和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实施了形式多样的合作项目,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
  中国空间站是历史上此类项目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目前已有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这见证了中国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懈努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近期,欧洲航天局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国际空间站上将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这一名句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全球网友热议。这背后,是世界对中国航天开放、合作与共享理念的认可。
  太空属于全人类,理应造福全人类。随着在轨建造的完成,中国空间站将进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今年年底前,中国还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空间站工作。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全人类共同探索太空的“新家”。在这里,中外航天员将一起工作,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推动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开拓性贡献。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