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4月28日 第2022-04-28期 >> 第B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华人与羽毛球 (1)

科林·布朗(COLIN BROWN)

  印尼只有寥寥几项体育项目曾在国际排名中上榜。唯独在一个项目上,印尼曾取得世界冠军,那就是羽毛球。在这些杰出的羽毛球选手中,有很多都是华裔。大名鼎鼎的有梁海量(Rudy Hartono),七次获得全英羽球赛冠军;魏仁芳(Alan Budikusuma)和王莲香(Susi Susanti),两位在1992年巴赛罗那奥林匹克运动会获得冠军;陈友福(Tan Joe Hok),第一位在全英羽球赛获得冠军的印尼羽球运动员;纪明发(Christian Hadiwinata),汤姆斯杯赛的印尼队团长和教练。若想了解其中缘由,需要回顾印尼的羽毛球发展史。
  一、印尼羽毛球的起源与初期发展
  尽管我们还无法确定羽毛球运动在印尼的起始时间及其如何被引入印尼社会的过程始末,但我们似乎可以在苏门答腊北部的棉兰市、马六甲海峡对岸的马来半岛、以及两地间的贸易往来和民间交流中找到一些证据。
  近两千年来,马六甲海峡是东南亚最重要的海上通道,是将中国、日本与东南亚、印度半岛、中东和欧洲连接起来的国际贸易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几乎所有经过马六甲海峡的国际贸易都掌握在外国手中,主要是荷兰与英国。而本地的贸易仍由本地商人掌控,且大多数是华人。他们所涉足的重要港口有马六甲海峡西岸的棉兰、东岸的槟城和新加坡。
  20世纪初,羽毛球运动在槟城已广为人知。20世纪20年代末,棉兰的华人社团开始邀请槟城的羽毛球运动员前来当地打球。起初仅有表演赛,后来则发展为与本地运动员的比赛。比如颜永和(Yan Eng Hoo),据说就是一位经常到访棉兰的槟城运动员。
  20世纪30年代中期,羽毛球运动向南部和东部地区发展,由此进入爪哇(Jawa)岛。该项运动不仅在巴达维亚(Batavia)、万隆(Bandung)和三宝垄(Semarang)等大城市,连杜班(Tuban)、新埠头(Bojonegoro)和任抹(Jember)这样的小城市也逐渐兴起。
  与苏门答腊岛的情况一样,爪哇岛的羽毛球最初也只是作为娱乐活动而被引入,并非竞赛运动。人们常常在大大小小各类城市的夜市上打羽毛球。20世纪30年代末,有位研究者说,“(在爪哇)没有一家夜市是不举办羽毛球比赛的”。
  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俱乐部之间的羽毛球比赛开始蓬勃发展时,几乎所有羽毛球俱乐部的老板和成员都是华人。例如巴达维亚,有两大羽毛球联盟:巴达维亚羽毛球联盟(Bataviasche Badminton Bond,简称BBB)和巴达维亚羽毛球联赛(Bataviasche Badminton League,简称BBL)。在这两个联盟里,从运动员到工作人员,几乎清一色都是华人。巴达维亚羽毛球联盟主席是胡信丰(Oh Sien Hong),而巴达维亚羽毛球联赛主席则是王天标(Ong Tian Biauw)。自1933年12月24日至1935年,巴达维亚羽毛球联盟直接更名为巴达维亚华人羽毛球联盟(Batavia Chinese Badminton Federation)。
  这两大联盟于1940年在蔡生长(Tjoa Seng Tiang)的领导下合并为巴达维亚羽毛球联盟(Bataviasche Badminton Unie,简称BBU),位于摩伦弗力西路(Molenvliet West)175号。其中最为杰出的运动员有:1985年逝世前仍活跃在印尼羽毛球坛的洪木顺(Ang Bock Sun)和刘全寿(Lauw Tjoan Sioe)。
  泗水有一家名为泗水羽毛球协会(Soerabaiasche Badminton Bond)的羽毛球联盟,成立于1936年,位于华侨青年会大楼(Gedung Hua Chiao Tsing Nien Hui)。
  华人中不仅有俱乐部和联盟老板,同时还有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这一点翻阅印尼语和荷兰语报纸上的体育新闻便可知晓。如三宝垄有一个赫宁路羽毛球俱乐部(Heerenstraat Badminton Club),20世纪30年代末期常定期举办羽毛球赛。1939年12月,在《火车头日报》上所刊登的比赛报道中,所有被提及姓名的运动员都是华人。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二册)》。本篇未完待续)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