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1年09月25日 第2021-09-25期 >> 第A5版:印尼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华人与戏剧 (6)

雅谷·苏玛佐(Jakob Sumardjo)
  TONEEL:《疯人院的世界》“DOENIA ROEMAH GILA”(1934)

  华人与现代印尼戏剧
  20世纪50年代印尼独立后,印尼戏剧的发展随即开启了新篇章。由于熊熊燃烧的革命热情,清除了所有关于荷兰的记忆,向欧美为主导的全球文化靠拢。现代戏剧也同样向欧美戏剧艺术倾倒。
  1951年,斯里·穆多诺(Sri Murtono)在日惹成立了戏剧和电影艺术学校,后来在1955年升级为戏剧和电影艺术学院(ASDRAFI)。他经常自己创作剧本,描写印尼曾经的辉煌,然后将剧本搬上舞台,如在日惹北部广场举行由数百名演员演出的《卡 伽·玛 达 的 誓 言》(Sumpah Gadjah Mada)。
  在学生当中,有一名华人青年叫斯蒂夫·林(Steve Liem)。当印尼国家戏剧学院(ATNI)于 1957年在雅加达成立的时候,斯蒂夫·林转学来到该学院[详见本章的《德固·卡利亚(林全福):鞠躬尽瘁,毕生奉献》]。与戏剧和电影艺术学院有所不同的是,印尼国家戏剧学院经常表演从欧美翻译而来的剧本。
  除了现代戏剧学院,还出现了许多大学生组织的业余剧团。这些剧团崇尚最新的西方现代戏剧,他们在书本中自学西方戏剧,而不是荷兰戏剧史或殖民时期的城市戏剧。当时,印尼并没有欧美戏剧表演,只有展现美国老牌舞台演员的表演水平的美国电影。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青年戏剧工作者(大学生)的学习资料。
  在这些业余剧团中,有一个名为“万隆戏剧研究俱乐部”(Studiklub Teater Bandung)的剧团,1958 年成立于万隆。这个剧团里有一位华人叫吉姆·林(Jim Lim)或吉姆·阿迪里马 斯(Jim Adilimas)。 吉姆·林是一位戏剧专家,也是演员、导演和组织者,他在欧美戏剧书籍和杂志中学习戏剧艺术。他成立了自己的剧团,并命名为“戏剧先锋”(Teater Perintis),专门表演欧洲当代剧作。在苏加诺垮台和印尼建立新秩序统治之后,吉姆·林移居法国并活跃在巴黎戏剧界。
  据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这个时期来自华人社群的剧团成员并不多。
       结 语
  荷兰殖民时期,印尼华人的戏剧活动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们从自我社群中走出来,与混血人种、荷兰人和土著融合在一起。华人的特别之处是受教育程度比土著居民高,并且有资金优势。
  不过,他们参与戏剧活动仍然与利益有关。因此,除了专业戏剧外,他们还进军印尼电影业,直至今日。戏剧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演员还是投资人,都仅仅是一门生意。正如子游所言,他们重视的不是舞台艺术,而是“大众的喜好”。
  至于印尼戏剧的前景,在笔者看来,总体来说是理想的。一直以来,印尼戏剧艺术都带有业余的性质,或者说仅仅是立足于舞台艺术的一个爱好,只可惜再没有华人像叶源泰和赵德仁当初那样,有兴趣去发展戏剧艺术,并引领它们走向专业化的道路。这是否因为华人在印尼独立后已经丧失了对祖先时代戏剧艺术的兴趣呢?在最新的戏剧形式中,这种理想主义体现在由纳诺·里安迪阿诺(Nano Riantiarno)担任演员、编剧及导演的科玛戏剧(Teater Koma)中。科玛戏剧集舞台艺术和管理技巧于一身,这让我们联想到叶源泰和马赫由、赵德仁和杨众生的混合体,唯独缺少的是资金。科玛戏剧还表演了各种现当代及之后的保留剧目、中国经典故事和西方剧作。波澜壮阔的场面依旧沿袭了斯坦布尔戏剧时期的传统,所以剧中充斥了各种戏剧形式。观众来自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的各个社会群体。
  科玛戏剧是一种斯坦布尔戏剧,备受华人、荷兰人和混血人种的知识阶层以及土著官绅如梭罗苏丹巴古布沃诺十世(Sunan PakubuwonoⅩ)的敬重。里安迪亚诺与马赫由相似,只是少了一个叶源泰。两者之间的差别也显而易见,殖民时期的知识分子视戏剧为文化的一部分,而现今的人则多数对戏剧和文化一无所知。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二册)》。本篇完)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