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1年04月26日
按日期查阅

被淘汰的工业——锯木厂

巴淡:杨源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廖省东岸包括廖群岛一带的锯木业蓬勃发展,主要原因包括政府禁止未加工的圆木出口造成本地市场原材料价格滑落,又恰逢巴淡岛大规模发展对建筑模板材料需求暴增,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市面上推出一款新型皮带式台锯,简称“皮带锯”,取代了旧款的圆盘式台锯,这种皮带锯体积更轻巧,价格更便宜,因此设厂成本就更低。
  锯木厂,当地人都称为“枋廊/Panglong”,在昆鲁岛吁隆镇(DesaUrung–PulauKundur)也开设了一家锯木厂,拥有两台皮带锯,雇用二十来名员工,一年到晚除了元旦、春节和国庆日之外,每天开工八小时生产方形木条和木板,日产量介于8–10吨不等,“吨”这个量词并不是公制里1000公斤的公吨,而是一种由行内人约定俗成的特有单位,是根据木条木板的体积每86400立方英寸为1吨,大约相等于1.42立方米,相信是由三级木材的0.7比重推算出来的。
  原材料除了少数来自本岛山区之外,大部分都是从苏门答腊岛东岸地区批购而来,运输方法是把数百节的圆木排列整齐,用三条钢绳平行钉在圆木上,串成一排像是竹排形状的长木排,然后推下水,由一艘拖船拖着航行,速度缓慢,而且还必须顺着水流方向日以继夜地行驶。当然,这些圆木必须预先缴付已规定的林产品税(IuranHasilHutan)以及重新造林基金(Dana Reboisasi),否则极有可能会在海上被执法人员连船带木一并扣押。
  经营这家锯木厂的是一间多股东股份公司,厂里的日常运作事宜和行政决策由其中两位股东兼理事共同协商和执行,唯独财务部例外,相信是考虑到小镇上还没有开设银行,公司的所有收支必须用现金交易,有时候手头上的现金数目会相当可观,有时候也有可能必须自掏腰包暂时垫付一些燃眉之急,所以公司制定了一套独一无二的方法,由两位股东轮流掌管,每逢月底必须如数交接,这么一来不但可以确保不会产生公款私存的猜疑,同时也能更公平地分担私款公用的责任,从这一点足以看出股东们精明的理财智慧与诚实的合作精神。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国内森林被破坏程度日渐严重,重新造林工作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政府随之采取了更严厉的管制措施,导致原材料短缺,加上一些伐木工人只凭一部手提汽油锯,便可到树林里自行砍伐、自行切割,虽属非法,但却能省去一家工厂所需的庞大开销费用,大幅度降低了成本,从而赢得不少订单,这无形中给持照锯木厂带来沉重打击。虽然这些锯木厂力挽狂澜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在重重压力下相继停工停业,曾经风光一时的锯木厂就这样昙花一现,走入历史。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