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0年03月19日 第2020-03-19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关于“米南加保”的趣闻

  台湾的岛民在过去的年代里区分为两大群体。人口众多的汉族,多聚居通都太邑的平原地区,世代繁衍生息。仅占全台人口2.5%的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白族、达悟族、赛德克族等少数民族则,泛称“高山族”。
  印 尼 亦 有“ 高 山族”,在印度洋以东,苏门答腊岛的西海岸中段线的高原地区,生活着一个独特的族群,通称“米南加保”,一名“巴东人”。之所以特别,绝大部分人口为穆斯林,匪夷所思,伊斯兰重男轻女的严格教法,庇护着米南加保人依旧保留母系氏族社会的特殊地位,在婚姻上实行“男嫁女娶”,财产由女方继承的特点。
  当初自以为米南加保族世袭中国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母系氏族的风俗习惯,实际情况非然。相传公元前500年,米南加保的祖先从中国云南省沿着中南半岛南下,渡过马六甲海峡,落脚在苏门答腊岛西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世代与当地人通婚繁衍后代。
  直到12世纪中期,Koto Batu王国的国王Maharaja Dirajo逝世,遗下三任妻子和三个襁褓中的男孩。他的正室 Puti Indroalito 接管整个王国,并负责抚养所有的孩子,由此形成母系社会。
  十八世纪部分宗教界人氏企图废除母系传统制度,造成伊斯兰教派与保留传统文化的贵族之间的冲突。王室贵族败阵,却迎来荷兰人控制米南加保的地盘,终使米南加保内部化干戈为玉帛,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当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终结30余年的内耗。
  米南加保人种植水稻、旱稻和杂粮,与华族一样是发展农业的一把好手。当地盛产的“梭洛”大米,出类拔萃,堪与“暹米”媲美,优评国家级的上乘特产。中国人享有“烹饪艺术民族”的美誉。米南加保独具风味的“巴东菜”享誉全国。无论国际大都会的五星级宾馆、高级饭店,还是边远小镇,穷乡僻壤的小吃贩卖店,“巴东菜”如日冲天,红遍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远至日本。
  商场素来是旅居海外华人创业立命的场所之一,提供了公平竞争焕发族人智慧光芒的平台。有实力,有能耐与本国境内华人并驾齐驱,首数善于经商的米南加保商人,米南加保族人近半数离乡背井从事商业,饭馆等业务足迹遍布印尼各地。
  最能叫米南加保族人引以为豪的喜事,即是“米南加保”这个命名的由来了。当地语言的“米南”(Minang) 誉为“ 胜 利 ”“ 加 保 ”(Kabau)水牛的意思。“ 米 南 加 保(Minang Kabau)”是“胜利的水牛”的意涵。
  传说14世纪爪哇大国满者伯夷大军压境,当时这个地方不叫“米南 加 保 ”,巴 戈 鲁 荣(Pangaruyung)领头者情急生智,提议以斗牛决定胜负,可幸免于一场生灵涂炭的战祸。获胜者可取得这块土地的拥有权。爪哇人打量自己的水牛凶猛善斗,料定胜在必得,马上答应下来。比赛开始,对方让一头身强力壮的母牛上阵,巴戈鲁荣人则放出一头饿了三天尚未断奶的小牛。小牛看到母牛的乳房,就拼命地冲上去要吮吸奶水,而绑在犄角上的利刃直插进母牛的体内。还来不及反应,母牛已经倒地毙命。于是在一片欢呼声中送走了敌人,从此巴戈鲁荣改名为“米南加保”。
  汇集高山灵气和聪明睿智于一身的米南加保族,创造了自己辉煌的历史。虽然时移事易,却永葆当年高山乡土的峥嵘岁月。一座座神似中国古建筑布局的牛角屋顶,两端高高翘起的屋脊,中间凸陷,遥望酷似船形,富有艺术气息,美仑美奂。米南加保独有的建筑风格,展现与众不同的特色,象征族人的精神面貌。
  尽管米南加保人已经脱胎换骨,但他们保留了盛行云南少数民族制作竹筒饭的历史渊源,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占碑:郭春明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