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3年03月25日 第2023-03-25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制药业动态 (1)

约翰纳斯·史迪约诺(Johannes Setijono)
陈春林

  印尼现代制药业的起源,可追溯到荷兰人建立的三家制药工厂,分别是1898年在万隆建立的万隆吉宁工厂有限公司(N.V. BandoengscheKininefabriek)(后来与前荷兰制药公司合并,现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 Kimia Farma)、1918年在巴达维亚建立的芒加莱制药厂(PabrikObatManggarai)(现为印多制药有限公司PT.Indofarma)以及于1923年在万隆建立的疫苗血清生产中心,即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现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PT.Biofarma)。
  化 学 制 药 公 司(Kimia Farma)的前身是依据1960年1月16日政府1号法令被国有化的五家荷兰制药公司,即拉特坎普化学贸易有限公司(NVChemicalienhandelRathkamp&Co.)(包括雅加达总部及印尼各地分公司)、范高科医药贸易协会公司(Pharmaceutische Handel-sverenigingJ.vanGorkom&Co.)(包括雅加达总部及印尼各地分公司)、位于惹班(Mojokerto)的瓦图达孔制碘有限公司(NV JodiumondernemingWatoedakon)、位于泗水的绷带面料厂(NV Verbandstoffenfabriek)和位于万隆的金鸡纳霜厂(NVBandoengscheKininefabriek)。这5家制药公司合并为比尼卡化学制药国有 公 司(Perusahaan Negara FarmasiBhinnekaKimiaFarma)。1971年8月16日,公司改制成为有限公司,并更名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PT.KimiaFarma)。
  印多制药有限公司(PT. Indofarma)的前身是1918年在雅加达成立的芒加莱制药厂(PabrikObatManggarai)。 1950年,该药厂被国家卫生部接管,1979年更名为卫生部药品生产中心。1981年,根据政府第20号法令,公司改为国有制,并更名为印多制药国营公司(PerusahaanUmumIndofarma)。1996年起,改为责任有限公司。
  生物制药公司(BioFarma)的前身则是1890年成立的疫苗病毒研究所(ParcVaccinogene),五年后更名为巴斯德疫苗基因研究所(ParcVaccinogeneenInstituutPasteur,即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Pasteur)。20世纪50年代,印尼政府将荷兰公司实施国有化,该公司更名为巴斯德国有公司(PerusahaanNegaraPasteur)。自1961年起,公司更名为生物制药(Bio Farm),是国有公司。1978到1996年间,改制为国营公司。从1997年起,又改为股份公司,并以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PT.BioFarma Perseroan)著称,一直至今。
  这3家公司于1954年成立于三宝垄,属于黄仲涵财团(Oei TiongHamConcern)的巴伯罗斯有限公司(PT.Phapros)(现为印尼拉嘉瓦力努山达拉有限公司PT.RajawaliNusantaraIndonesia的子公司),一起被收归国有,成为国有制药公司。
  经过120多年的经验积累,再加上强大的开发、管理和技术的支撑,如今这些公司已发展成为印尼医疗服务行业的佼佼者,在公共卫生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后来,企业家们扮演同样的角色。他们多数来自华人族群,创建了制药公司并一直坚持至今。
  民族制药业的发展
  印尼独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对药物的需求开始增长。20世纪50年代,荷兰制药公司的撤离给印尼制药领域留下“空白”,也为印尼民族制药业创造了机遇。一些企业家,无论是否具备制药业背景,纷纷投入到开发和销售药品的潮流之中。至1955年,印尼已有7家注册制药公司(Sirait,2001),其中包括1946年成立的七星公司(BintangToedjoe)和埃迪卡公司(Ethica)以及1948年成立的因德巴公司(Interbat)。
  陈容世(TanJunShe)与他的女婿谢步进(TjiaPuTjien)、丘安灿(HioeOnTjan)充分展现了企业家的精神。陈容世白手起家,从一间小规模的公司即七星公司(BintangToedjoe)起步,开创了印尼制药业的新道路。之所以将公司命名为BintangToedjoe[1]是因为他有七个孩子。公司的第一个产品16号七星头痛粉(PuyerBintangToedjoeNo.16),至今仍在销售。该药品价廉物美,市场反响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之后,七星公司一路拼搏,发展成为制药业的领头羊,直至最后被卡尔贝制药公司(KalbeFarma)收购。
  同样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另一个人,就是陈春林(TanTjhoen Lim)。1946年,他把一间名为埃迪卡瀚德公众有限公司(NVHandelEthicaMij)的荷兰公司改为埃迪卡制药有限公司(PT.EthicaIndustriFarmasi),这是当时处方药市场上第一家生产注射类药物的公司。如今,这家公司及其姊妹公司即成立于1951年的梭和制药有限公司(PT.SOHOIndustriPharmasi),同属梭和集团(SOHOGroup)旗下。梭和(SOHO)是SocietasHonorabilis的简称,意为“品行高尚的社团”。1956年,当意识到必须拥有自己的营销公司后,梭和(SOHO)成立了广袤园销售有限公司(PT.ParitPadangGlobal),以拓展其销售网络。后来,陈春林之子陈英良(TanEngLiang)将梭和(SOHO)改组成为现代化公司。此外,梭和还生产口服药,是处方药市场上倡导使用纯天然药的先驱者和潮流引领者。1996年,梭和集团进军非处方药市场。梭和集团生产非处方药、草药和保健品。业务分为三部分:处方药的生产、保健品的生产和营销。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三册)》。本篇未完待续)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