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3年03月02日 第2023-03-02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峇迪行业里的土生华人 (1)

威廉·关辉龙(William Kwan Hwie Liong)
土生华人妇女的生活离不开峇迪

  对印尼社会来说,峇迪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花布,而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有着独特而又高贵的象征意义。峇迪反映了印尼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生活的美好期望,蕴含着高水准的美学和哲学价值。印尼峇迪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质朴典雅,独具特色。2009年10月2日,当印尼峇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Konvensi Internasional PerlindunganWarisanBudayaTak Benda Bagi Kemanusiaan)(Convention for Safeguarding 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2003)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可谓实至名归。
  一般来说,“峇迪”这一术语指的是采用热蜡作为防色层介质的花布。使用的工具有铜制的封蜡工具、竹制或木制的笔、以及一般用来将热蜡液印在布料上的铜制或木制印章。
  据猜测,早在其风靡努山达拉群岛之前,峇迪作为一种封蜡防染技术就为其它诸国的人民所喜闻乐见。据说,公元前4世纪的埃及木乃伊的裹尸布上发现了峇迪图案。此外,峇迪工艺在中国、印度、日本和非洲西部国家(如马里和尼日利亚)广为流传。中国的峇迪工艺,至少从唐朝(618-907年)开始就获得发展,日本的峇迪出现于奈良时代(645-794年),而印度的峇迪则可从古吉拉特(Gujarat)地区祭祀用的印花棉布中轻易分辨出来。
  直至今日,印尼专家们仍无法清晰地描述出峇迪工艺在印尼努山达拉群岛的使用历史。诚然,在一些塔寺的装饰上,出现了诸如Ceplok、Kawung、Semen、Cecek-sawut、Titik-titik等峇迪图案。然而,对于上述图案的制作技术是使用峇迪、绘画还是纺织技术,专家们仍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与印尼的情况相同,中国大陆的峇迪文化仍保存至今。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和贵州省)的一些族群,仍精通峇迪布的制作,并以此为衣料。这些族群有苗族(Miao)、“亻革”家(Gejia)和布依族(Bouyei)。这些地区的峇迪艺术被称为蜡染(Laran)。蜡染从业者多为女性,使用刀子形状的工具(蜡刀),在手工纺织的布料上绘制各种复杂的、别具一格的图案。由于是在靛蓝染料中浸染而成的,这里的峇迪布通常为蓝白色。
  在越南北部和位于老挝、泰国和缅甸交界的金三角地区,也可以见到类似中国西南山区的峇迪文化(Kerlogue, 2004:18)。因此,我们不妨作一个大胆的猜测,如果峇迪工艺是伴随着苗族人迁居东南亚而传播开来的,那么它应该也是以同样的方式传播到努山达拉群岛的(Kerlogue, 2004:18)。即便如此,关于印尼峇迪和中国峇迪之间的历史渊源,我们的猜想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收集可信的研究资料来进行验证。
  在印尼峇迪的发展过程中,印尼华族(下称印尼华人)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至少从17世纪起,爪哇北岸地区的华商就投身于峇迪行业。华人涉足峇迪行业,得益于爪哇各国以及努山达拉群岛其它地区和中国历代王朝之间源远流长的贸易关系。比如说,中国与爪哇岛的贸易始于11世纪,或更早(Tirta, 2009:101)。据猜测,在万丹(Banten)、杜板(Tuban)和爪哇岛北岸其它地区的贸易活动中,华族居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华人在商业活动中的聪明才智,后来成为决定爪哇岛上包括峇迪业在内的制造业的商品技术发展方向和水平的因素。
  从事峇迪行业的印尼华人是土生华人。在爪哇岛,为了满足群体自身的需求,他们起初在小范围里买卖峇迪布,后来发展成为一个行业,直至最后控制了市场[1]。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华人或者更为准确的是土生华人,在印尼峇迪创作和生产中的影响力,还没有得到广泛的研究、记载和出版。本文将阐述一些土生华人在印尼峇迪发展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意在抛砖引玉。
  印尼华人峇迪工业的发展
  起步阶段
  关于1800年以前努山达拉群岛上华人峇迪业的记载,几近于无。总体来说,当地的民间传说(babad)和贸易资料都表明了华人峇迪制作业的存在,但这些资料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证实。
  比如说,桑迪·巴德拉(EmpuSantiBadra)在其著作《桑迪·巴德拉合集》(Serat Badrasanti)的《拉森传说》(CeritaLasem)中指出,娜丽妮(NaLiNi)公主在拉森的格曼洞(Kemandhung)地区传授峇迪 技 术(Santibadra, 1966: 46)。娜丽妮(NaLiNi)的丈夫比囊安(BiNangUn)是越南中部的占婆人(Champa),是郑和舰队的船长。1413年,他跟随郑和到访杜板(Tuban)、拉森(Lasem)及周边地区。尽管如此,笔者并不能完全肯定娜丽妮(NaLiNi)公主是拉森(Lasem)峇迪的先驱者,因为《拉森传说》只是当地民间传说(Babad)的现代版本而已。
  据估计,中国与爪哇的贸易往来始于公元11世纪或更早时期(Tirta,2009:101)。根据莱佛士(Raffles)的记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种类繁多,包括爪哇的棉花、婆罗洲(Borneo)的蜡烛和染木,以及松巴哇(Sumbawa)的苏木(kayu secang),而中国出口到爪哇的商品则有各种绫罗绸缎(Raffles,2008:126-127)。不过,莱佛士完全没有提及爪哇华族在峇迪行业所扮演的角色。即便如此,上述数据间接表明了爪哇部分华人居民在与中国的布料进出口贸易中所发挥的作用。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三册)》。本篇未完待续)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