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12月31日 第2022-12-31期 >> 第B7版:世界文化之窗
按日期查阅

钱水根(澳大利亚)

异乡客郊游记
  

渡犁开水面,海鸥追着
  浪花,飞上甲板,游客扔出吃的,鸥声连连,挤挤挨挨,争先恐后……;集体合影后,自行参观,杨团长忙拍照,合影的,三五成群,单人的,拍头像,活灵活现……;温老师选处开阔地,领跳集体舞,有带放录音机的,一曲终了又一曲,女士们,舞兴浓,跳了一支又一支……
  这是澳洲春夏之交一个周末,一群在澳洲的异乡客,游悉尼花园岛军港的几个场景。
  携老伴参加这次郊游,纯系偶然。一天,与老伴在小公园,看护孙子攀上爬下,耳边传来普通话声,长椅上一女士,与骑“小木马”的小女孩说话,异国他乡,听说中国话,特亲切,近前攀谈;女士姓袁,安微芜湖人,来澳洲带外孙女,女儿到体育馆健身,她带外孙女来公园。袁老师说,一位“渔樵”老师组建了500人的“老骥伏枥”群,都是爷爷奶奶辈人;一对姓杨的夫妇,带领“老骥伏枥”群友,每周郊游。
  袁老师建议我们也郊游,亲近自然,健康身心。说话间,互加了微信,周五,袁老师转来路线图,第3次相约,我们撂下家务,城铁站会齐,踏上联谊路。
  换乘两列城铁,来到海湾边,好多人已在码头,“主力”正在赶来。初来乍到,听交谈,“老骥伏枥”一应事物,由杨团长和温老师打理,夫妇俩热心公益,组织郊游,从未间断,走遍了悉尼的山山山水、角角落落,让忙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增进友谊,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今天去花园岛,参观澳大利亚军港、海军博物馆。
  入口外,又传来中国话,一大群年龄装束相彷的人,快步走上引桥,一个面色红润、头发稀疏、约60出头的高个子,招呼大家进候船大厅。我估摸是杨团长,近前招呼:您是杨团长?我是杨坚!我自我介绍,新来的,向您报到!杨团长连声说欢迎!准备登船!候船厅,人声鼎沸,中国声音盖过一切声响;一班轮渡靠岸了,杨团长要大家让过这班轮渡,等等还未到的团友!大家靠向两边,让其他乘客上船。杨团长借此说注意事项,虽是老游客,出门在外,安全第一。
  又一班轮渡靠岸了,我们上了船,今天来了48人,船舱似开了锅,声浪阵阵,像学生春游,笑声没停过。船行半小时,到了花园岛,听介绍,这个天然小岛,是个半岛,毗邻市中心,是悉尼的眼睛和门户,远眺太平洋,地理位置重要。数百年来,一直是海军重地,战争时期,为修复维护船只的据点,上世纪起,成为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基地。
  基地位于岛南部,因停着一批报废船得名。1909~1945年,陆续有25艘船只,废弃在这里,有挖泥船、驳船、渡轮、帆船、汽船,长年累月,静卧这里,诉说着它们曾经的故事。
  岛的前沿,近海部分,是海军博物馆,向社会开放,任渡船进出;后半部分属海军基地,进出通道在后面;作为重要的军事基地之一、来往船舰的重要泊地,与普通人行过道,只相隔约20米。
  走走停停,间歇时,与杨团长攀谈几句,他,广东中山人,来澳洲26年了,对悉尼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了如指掌。
  同在异乡为异客,聚在一起,叙乡绪,说家事,侃见闻,似逢年过节,似老友重逢,如幼儿孩童,交谈着、欢笑着、禧闹着,哪像六、七十岁的人?午餐时,杨团长找了一处安静的绿荫地,现成的长桌椅,自由组合,围坐在一起,拿出饺子、馄饨、馒头、糕饼、水果,都是烹饪高手,摆上桌的,都是杰作、绝活;没有备带的,自有好吃的递到你跟前。
  心挂家事,午后,我和老伴先告辞了。袁老师按约,加我们进了“老骥伏枥”群,成为这个“航母”群的成员。不久,我又联上了原同系统的吉大哥,认识了大作家“青花瓷”。
  郊游继续,一周一地,不走回头路。看蓝山瀑布,登鹦鹉岛,游伊拉瓦拉湖、Audurn樱花园、百年世纪公园、斯坦韦尔公园,走海崖桥、海港大桥、Kiama小镇、温莎小镇,驻足巴拉加罗海滨天文馆、蓝花楹总督府;漫步棕榈滩,在Dee why、Manly(曼利)、CronullaBeach、邦迪、莫斯曼、特里加等海滩,留下足跡。吉大哥、“巴津外公”制作的音乐相册、美篇、视频,集摄影、文字、剪辑、编排、配音为一体,动感加美感,既有观赏性,又有收藏性。
  每到周四、周五,杨团长发来出游路线、注意事项。走路靠左纵行,走人行横道,不要闯红灯,注意礼让;公共场所,说话小声,不喧哗;上车按序排队,不抢上抢下。如打急救电话,救护车出车费400元澳币(含车上处理费),如没购买私人保险,就要完全自理。虽然大家心不老,但毕竟年岁不绕人,腿脚不如年轻人,户外扭伤,立刻冷敷,抬高伤肢,减少活动,尽快送医……杨团长做事地道,一片赤诚,事事操心,该想到的,他都想到了,群友心里暖暖的!
  周末,大伙按约聚齐,不见不散;晚上,“老骥伏枥”爆群,笑脸、姿势、美照、景色,挤挤挨挨,拥进聊天室。只是“航母”群再大,载不动异域乡胞情。
  疫情暴发,新州封境,禁止聚集,禁止娱乐,禁止出游,“老骥伏枥”不再郊游,“异乡客”止步聊天室,看着吉大哥、“巴津外公”新整理的相册、美篇、视频,往事如影,历历在目,只能回味。
  作者简介:钱水根(qianshnigen)上海人,近年有时住悉尼;上海金山区作协会员,澳大利亚新州华文作协会员;喜爱文史、写作;国企打工人,几十年的“文字匠”;退休后,自由撰稿人,作品体裁散文、纪实、杂文。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