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9月09日 第2022-09-09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印度投资环境“坑满地”

廖省:林越

  2014年,莫迪就任总理并提出“印度制造”计划,鼓励国际品牌到印度建厂发展。中国手机厂商小米、OPPO、VIVO在印度建了很多工厂,帮助印度实现本地化,也占据了印度市场70%以上的份额。而他们带来的技术和产业链,满足了莫迪在印度制造的愿望。
  但印度野心勃勃,为推动本土制造大量补贴本国企业。这本可以理解,但不能靠查税、改变法律来打压外企。2020年,印度对外国品牌增高门槛。近两年来,印度开始对中国和西方大企业的“逃税”行为穷追猛打,开出高额税单,甚至违反国际法则刁难跨国公司。小米印度只负责在印度的制造和销售,总部小米集团在中国,故需向中国公司支付专利。印度以伪造版权费和非法汇款给外国为由,冻结了小米在印度约500亿卢比的资产。
  2012年的《1961年所得税法》修正案,允许政府对1962年后涉及转移印度资产的跨国企业追缴利得税。凯恩能源、沃达丰等多家公司遭追缴数十亿美元罚单,被国际投资界诟病。尽管莫迪去年废除该法案,但印度仍“乱敲竹杠”,使“税务恐怖主义”的恶名远扬。
  其次,“反垄断”是印度政府对跨国企业的另一监管利器。以印度竞争委员会(CCI)为代表的政府机构常以违反《反垄断法》为由,对苹果、谷歌、亚马逊、沃尔玛等跨国企业开展“反垄断调查”,并开出巨额罚单,时刻严防印度市场被跨国企业所垄断把持。
  此外,印度的保护主义政策不胜枚举,包括歧视性关税政策,对进口产品征收高关税,迫外企进行本地化生产;政府采购中关照本土企业;高举“国家安全”大旗,对跨国企业进行滋扰等。美国务院2021年发布的投资环境报告定印度为“具有挑战性的营商之地”。
  去年,印度工商部长戈亚尔在国会报告,7年来有2783家多种行业的跨国公司离开印度,包括凯恩能源、和记电讯国际、第一三共制药、汉高化工、汽车业的福特、通用和哈雷摩托,建筑业的豪瑞、拉法基,花旗和苏格兰皇家银行,麦德龙等,都无奈地撤离印度。
  在印度市场开展业务的外国公司数量显著减少,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撤离的跨国企业收益未达预期。福特在印度累计亏损20亿美元。通用汽车称“无法期待取得与投资相符的利益”。花旗和苏格兰皇家银行表示零售部门无法在印度市场获取客观利润。
  第二,虽然莫迪上台后相继推出“印度制造”“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等多重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放开产业投资限额以吸引外资,但愿意进场的跨国企业数量有限。2021年印度的FDI来源国中,流入印度的FDI总额减少近20%,降至513亿美元。
  评论认为,印度对外来企业的打压和查税并不是导致外企“逃离”印度的关键;印度高额的关税才是引发外资企业重压的致命伤。据了解,印度关税一直在世界上排名顶级,随着莫迪政府的再次上调,这些外资企业根本就无力维持生产经营,最后只能弃而远之。
  在招商引资时,印度会用巨大的市场诱惑跨国公司,然后追着求着投资建厂,而当外企在印度建成产业链后,将开始面对各种税收。印度从2019年开始频邀马斯克在印度建厂,但对特斯拉的要求,印方只是老调重弹地敷衍着,因此马斯克偏向于在别的国家设厂。
  印度的政策越来越让外资企业齿冷,对跨国企业来说无利可图的经营根本没有必要留恋,而印度当局的底牌显然不想让外资企业的盈利回流,与其即使赚了钱也被印度所扣留,还不如直接放弃在印度的市场。专家坦言,印度离“发达国家”的梦想还差太远。
  莫迪于2019年宣布印度要在2025年成为“5万亿美元经济体”。今年8月15日,他在独立日讲话中宣称要在25年内成为发达国家,对印度的经济发展信心满满。世界银行数据称,去年印度人均国民总收入为1930.7美元,仍属于国际定义的中低收入国家。
  印度的劳动力虽然便宜,但在生产过程中,印度非常依赖原材料和能源的进口。印度80%的石油从欧佩克国家进口,30%的煤炭和50%的天然气依赖进口;而一些重要的原材料也需中国供应。印度离“大国梦”、发展和加强本土制造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彭博社》9月初综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估算,印度已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印度各界大为兴奋,狂呼“超德赶日”。有观点称,尽管印度GDP已超越英国,但由于印度14亿人对英国6800万人的人口差距,以人口基数来算,印度人均GDP仅2500美元,而英国高达4.7万美元,说实话,两国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关于印度的经济前景,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金融机构都保持谨慎看法,认为印度目前经济虽增强,但依面临多重压力,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路透社》也向印度泼了盆冷水,据多名国际经济学家分析,印度“全球GDP增速最快经济体”的地位可能是“昙花一现”;因正疲于应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通胀率,国内消费无法持续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在社交媒体的留言区,网民直评“神仙难赚印度钱”,对印度的商业诚信大加挞伐。如果印度继续在本国的投资环境“挖坑”,以为跨国企业好“糊弄”,肯定会作茧自缚!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