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6月22日 第2022-06-22期 >> 第B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椰城一帘烟雨

——台湾影星刘皓怡小传

闻 喜
刘皓怡妈妈(中)登台票戏

  14、舌尖上的乡愁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的这首《劝学诗》,被皓怡大哥恭恭敬敬地抄写了,贴在自己书桌的墙上以自勉。它不仅是大哥的座右铭,更是皓怡父母的教子宝典。兄妹们都被要求背诵,时刻告诫自己不要虚度光阴。
  父母都是认真的人,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皓怡和哥哥、姐姐们也都很努力,不敢有所懈怠。孩子从小被灌输正确的理念,“未雨绸缪”,“勤俭持家”……这些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警句,不仅耳熟能详,也是身体力行。
  妈妈每天都会把孩子们打扮得整整齐齐,校服用淘米水浆洗,出门时把小手帕别在胸前。因此,皓怡和小哥在学校都是模范生,他们的成绩也都很好。读小学时,皓怡在班里是前三名,初中、高中成绩也不错,从来不让父母操心学业。
  皓怡当妈妈时,会给孩子讲两把剪刀的故事。她一边给女儿剪指甲,一边说:“妈妈小时候在家剪指甲,用的不是指甲刀。”
  皓怡家里有两把剪刀。一把是妈妈用来裁衣服,家里有一台老式缝纫机。孩子们穿的衣服大多是在商店购买,有些是妈妈自己做的。妈妈用划粉在布料上划好位置,再用剪刀裁开。皓怡有时一觉醒来,发现妈妈还在客厅踩缝纫机。妈妈十分爱美,嫌商店的旗袍不好看,常常自己做旗袍,看起来新颖别致。
  另一把剪刀就用于其他,如剪指甲。皓怡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剪刀不够锋利,加上妈妈高度近视眼,连剪带掰。皓怡很怕剪指甲,总是被剪得很痛,也不敢吭一声。军人的子女,除了服从,就是要勇敢面对。皓怡长大后,给父母剪指甲,才把当年剪指甲的感受当笑话讲给妈妈听。
  台湾早期把流行歌曲视为“靡靡之音”,正统社会多持负面看法。皓怡父母自然也是如此。妈妈教女儿的,都是正统净化歌曲,但流行歌曲仍在校园传唱。因此在同学朋友看来,皓怡是一个古板的人。
  生长在北平的刘母喜欢听京剧,妈妈叫“平剧”,台湾称为“国剧”。电视播出京剧,妈妈会拉着皓怡一起观看,想让她从小感受国粹的艺术魅力。皓怡完全听不懂,妈妈讲给她听,她还是感觉枯躁乏味,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刘母酷爱京剧,常常在家学唱,有时也会唱票儿。
  皓怡爸爸在安徽老家是独子,没有兄弟姐妹,跟随刘父来台湾的,有堂兄弟和表兄弟。皓怡称他们为堂叔、表叔。逢年过节,他们会来家里作客。父母都很好客,客人总是尽欢而散。
  爸爸平时不喝酒,有客人来时,就一定会开酒待客。金门高粱酒和米酒、葡萄酒,应有尽有。米酒与葡萄酒都是自家酿造。皓怡还记得妈妈制作葡萄酒的场景。铺一层葡萄,就撒一层糖,放在坛子里,埋到院子的地下。爸爸爱喝自酿的美酒,客人们也都说好喝。
  两岸通航之前,台湾人无法进入大陆,而大陆货却在台湾很吃香,包括大陆茶壶、茶叶、丝绸、国画颜料等。很多台湾人从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带货进来 。 大陆商品都会有“Made in China”字样,当时台湾对这几个字敏感,带货到台湾要把“China”刮掉。
  两岸通航后,刘母是较早进入大陆的一批台湾人,由皓怡小哥陪同。小哥对原籍大陆从小就很向往,从来没有惧怕的感觉。刘父本来有些提心吊胆,看太太从大陆平安回来才放心,也确信两岸真的和解了。
  妈妈阔别大陆几十年,重回故地,感慨万千。当年与皓怡外祖父和舅舅生离死别,通航后终于可以到墓前拜祭,了却一桩心愿。刘母还在北京胡同寻访故居,因城市改造,当年的胡同早已不复存在。晚年的爸爸,十分想念安徽老家,他常说“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但他最终没有再回大陆。
  正如后来远嫁印尼的皓怡,心心念念的是台湾美食,生长在北平的妈妈,忘不掉的是北平美食。皓怡陪妈妈回大陆两次,把北京城走透透,尝遍北京美食。吃得最多、最过瘾的是北京小吃。本来“街头小吃”就以北平最为著名,品种绝大多数继承于清末,如糖葫芦、豆汁儿、切糕、凉粉,还有豌豆黄儿、灌肠、奶酪等。
  最难忘的是王府井夜市小吃一条街,母女俩一路吃过去。妈妈一边吃,还一边说:“就是这味了,几十年没有闻到了。我在台北怎么做,也做不出这个味。”品尝着北京小吃,让刘母想起许多本来已经淡忘的往事。
  妈妈在台北家中,以面食为主,完全是北方人口味。皓怡从小吃到大,北京美食自然很合自己的胃口。过去那个在北平的家,就是品尝这些美食时,在妈妈的唠叨中,慢慢呈现在皓怡眼前。
  母女俩都是“吃货”,上海美食也是最爱。她们在上海滩一家老字号面馆,慕名而来吃馄饨。当地人都说,这是老上海的味道。母女俩品尝,有那个味道,很好吃,却看不到肉。原来这种馄饨的特点,就是只有那种味道,而看不到肉。
  刘母的思乡情怀就是在这种“吃遍大陆”的旅程中,一点点释放出来。随着岁月的流逝,移居印尼的皓怡,也有了相同的感受。或许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精神家园,一辈子也抹不去。(未完待续)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