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4月02日 第2022-04-02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乡村记忆

棉兰:晓杨

  公元1961年父亲务养鸡业迁入郊区农村生活,这里靠近当年的旧机场郊区,人烟稀少,空气清新。自然界的烟岚雾霭,云岫霞辉,晨星晓月,暮宿归鸦,都深刻印烙在印象里。这里居民除了原住民之外,一些纯汉民族华人身穿黑色绸布蓝衫黑裤,头戴斗笠挑扁担种菜的汉族媪妪翁叟,以务农、养鸡鸭、种花为业之外,看得出他们一定是下南洋来定居的华侨移民后裔,他们讲纯正的泉州和漳州口音闽南语或潮汕方言,还有一种娘惹与峇峇族群,他们的闽南语混搭很多印尼语词汇,他们种植稻米、玉米为主。这类族群在城区里比较少见到,郊区里就有不少。
  娘惹家族爷爷是讲潮汕方言为多,当年是汕头下南洋来当苦力的华工,满脸横丝皱纹,步行动作手脚略僵硬有点儿驼背,手臂和腿上起很多疙瘩,手脚皮肤干瘪,似老树胶树皮布满刀痕累累,镂刻着年轻时饱受风霜阅历的写照。说的是新客混合本地的印尼语,腔调词汇不是太过标准,而奶奶的闽南语又是混搭了好多印尼语词汇洋腔洋调的洋泾浜,她口嚼烟丝薷叶,经常嘟着嘴唇满口红红的口如含朱丹。身穿蜡染纱笼梳起盘龙髻,发髻上插有金银镶嵌了珠宝或是牛角玳瑁制造的爪哇发簪,参加宴会时还披上纱巾和肩巾,银饰的腰带,这就是传统的印尼民族服装打扮。我真佩服这种异族联姻的美满和幸福,语言、种族、宗教都不相同,却能融为一体打成一片。
  当年父亲务养鸡业迁入农村,我除了帮忙养鸡业工作就是到城里学校读书和补习,我在农村成长,比较少时间出来与同龄伙伴玩耍。早期郊区孩子多数没有上学,后期郊区建了学校大家的子女才有上学读书。1965年原本建立了一所学校,刚开学启用了几个月,突然被军方关闭由政府接管,七十年代由卫理基督教会开办卫理四校分校。八十年代由佛教分会开办增多一所小学分校。因为我都往城区读书和补习,无形中我在郊区有“小读书郎”的称号。多数人都说我除了帮忙工作就是出城里读书的小秀才。有些人还以为我是教师。
  爸爸城里买了一些菜种子回来种植,蕹菜、苋菜、四季豆、豇豆、黄瓜、苦瓜、菜心、芥菜、芥蓝菜、丝瓜我都种植过。八十年代父亲结束养鸡业,因为我在城区里经营业务每天来去路途上花很多时间,90年代初搬出城区,告别了住惯了将近30年的农村生活。种田养畜那段生活虽然清苦,但永远是最美丽的回忆。国画中的花、鸟、虫、鱼也是从小观察和接触自然生态最多的。
  时光如流,一眨眼迁往城区已经31年了,今天农场变成了住宅社区,回顾和怀念昔日童年的玩伴,很多已经分散迁居,部分还见得到的有的人已经鳏寡,有的已经成了爷爷奶奶级别,也有吊儿郎当的单身贵族。有些与异族通婚娶了原住民为妻,有的妻子是基督教徒有的是回民。有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以跟随夫唱妇随,随丈夫清明节扫墓祭拜祖先,除夕做年夜菜,香菇猪蹄、梅干扣肉、甜酸鱼、猪肚汤。祭拜观音、佛祖,念金刚经、楞严经。有些依然保持着她的基督教和回教信仰,彼此尊重互不干涉。有些就索性皈依了穆斯林教徒妇唱夫随,儿子穿上白衣素服头戴乌纱帽,到了禁食节遵照禁食节条规过回民尔代节,回来给爹妈下跪拜年带来食格饭菜,给家庭带来了多元民族节日和传统习俗气氛。
  一童年的玩伴娶了曼黛玲民族回民姑娘为妻,夫妻相敬如宾,互相尊重两种宗教的传统习俗兼容并畜,清明节会跟着祭祖扫墓,家里跟着丈夫吃中国菜肴相夫教子,回去外家又是传统的回民少妇。赵同学娶了中爪哇一基督教爪哇妹,每到礼拜天一定到教堂祈祷。她在雅加达慈济佛堂当回收义工,完全尊重各种宗教的教规,圣诞节家里的圣诞树给家庭带来了好多光彩。家姑老年病倒了她热心伺候,家姑会觉得丢人,伺候她的是个原住民儿媳妇,在亲友面前她觉得没面子,百般挑剔伺候得不周到。叶老师的儿子考上了医生,在医学系里认识了一原住民女同学,两人志气相投走在一起结为连理在廖省市立医院服务。邝同学娶了一位亚齐妹可以操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语,下厨懂得烹煮中国菜。
  一学生的二嫂是原住民基督教徒,不过家翁信奉佛教,她很有儿媳妇风范,知道上香钟点快到了给家翁准备好火柴蜡烛祭祀用的香,给准备好金刚经诵经光碟和佛珠,家翁膜拜完毕立刻奉茶伺候。一位非佛教徒可以小心为家翁准备好各种佛教用品也实为罕见的事。不同宗教可以互相兼容并畜,一家生活挺美满的安详宁和;参加陈先生的葬礼仪式,他儿媳妇是爪哇原住民回民,育有一女儿,回民媳妇在家翁葬礼披麻戴孝上香下跪,送往火化场,出殡还哀伤哭断魂肠。在家里也随着夫家吃中国菜,帮忙丈夫卖馄饨面,懂得入乡随俗,是接纳圆融的一种方法。
  一朋友的女儿早期爱上原住民曼黛玲回民,其夫人反对觉得女婿异族同胞不是很光彩,不过朋友同意异族通婚,只要是你喜欢的都尊重你个人选择,婚后皈依穆斯林信徒改吃清真食物,后来生育了两个男孩。两个男孩成年后长男找个华族道教乩童的女儿,次男找个华族基督教姑娘。父亲觉得没有人愿意继承回民香火显得有点不满。两个娘惹外孙询问姥爷应该如何面对?姥爷教子有方,拍拍外孙肩膀说:“只要你们自己喜欢,姥爷支持你们自由选择,不用怕,你爹我有办法说服他”。尔代节女儿女婿两个外孙来给姥爷拜年,姥爷按照华族民俗配合回民礼节用绿色封套分发压岁钱,并对女婿说,你两个孩子成年了,他们有自由权选择自己喜欢的配偶。当年我女儿选择了你我没有一句反对或怨言就满口答应了,也不干涉女儿皈依回民,孩子成年了应该尊重他的幸福。做人应该心胸豁达开朗,今天你也应该尊重两个儿子的自由选择才是,信仰各人都有自由选择,女婿默默无语。两个外孙就喜上眉梢笑得合不拢嘴。内心暗中竖起大拇指,姥爷确实伟大。这样异族婚姻就和早期的苦力华工娶爪哇妇一样幸福美满,潘秀琼唱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容易唱了。
  事在人为,即使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你懂得善于接纳和包容,互相尊重,事情就会圆融、圆通。太过于固执坚持一方只能把事情搞扎弄僵局。夫妻是两人要相处一段很长的半辈子时日,应该把权利交递在他们自己的手中去掌控。
  曾经有一对恋人就因为夫家是佛教,儿媳妇是基督教徒,双方自由恋爱走到一起。因为事先没有沟通商榷好,新娘子入门时婆婆需要行佛教礼节,要新媳妇上香奉茶在先夫神灵牌位表示入门尊敬夫家长辈,毕生也只有要求只一次上香,以后可以遵照儿媳妇每个星期日上教堂去做礼拜不需要日夜焚香祭拜。新娘子很想上香奉茶表示对先家翁敬意,因为送嫁跟随的有教堂领导人和教友们说,基督教徒接受洗礼过后信徒不能烧香膜拜,即使一次也不能犯规。夫家婆婆觉得很扫兴面无光彩,儿子娶儿媳妇都不给我先夫烧香敬茶行礼,连这么一个小小要求都做不到,是个不孝没规矩的女人,亲家就成了冤家,战火就爆发蔓延开了。
  有时外人不用太过执着于别人家庭的内政,人,只要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体贴,就可以好好相处得圆满。宗教和信仰是要人和平相处与共,勿以自己的主见影响了别人的人事相处,应该圆通尊重各人家庭家规、宗教、种族和民族之间才会世界大同,有“博爱”心。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