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2月16日 第2022-02-16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漫画与身份认同——加纳斯(张朝山)(2)

瑟诺·古米拉·阿吉达尔玛(SENO GUMIRA AJIDARMA)

  身份认同意识的双重性与摸棱
  两可性由于加纳斯的政治觉悟高,通过印尼连环漫画艺术家协会强调“连环漫画家应摆脱具有政治性的观点”。这里的“政治”当然是狭义的理解,比如政党利益。但从广义上讲,连环漫画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因为政治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当然,意识形态最广义的理解是它是认识世界的方法。(Storey, 1996:10)
  因此,对加纳斯来说,正如他自己所言,他的观点具有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倾向。众所周知,话语是思想和社会文化实践结合的产物,决定了人类成为社会主体,也决定了人类看待和思考世界的方法(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 1996:16)。换句话说,加纳斯的意识形态在其作品中有所表达,更准确地说他创作的连环漫画就是他的意识形态的代表。他不是身份证上的那个宣称“脱离了政治性”的加纳斯,而是一个无法避免拥有独立的世界观和思想的社会个体,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
  因此,加纳斯自身的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观点如何体现时代的话语。必须要说明的是,在今天看来,他在1966-1984年间的连环漫画作品所体现的时代话语已经与今天大不相同了。
  我在研究另一个连环漫画 家 林 章 汉(Liem Tjong Han),又名汉斯·贾拉塔拉(Hans Jaladara),或里安多·苏干地(Rianto Sukandi)时会引入加纳斯的身份认同问题的比较,将在下文中展开。林章汉的漫画作品充满符号和象征,其中《骷髅潘奇》三个版本(1968 年、1985年、1996年)尤为明显。除了外国角色,他从不构建特定的真实的身份认同意识,甚至刻意地避开身份认同这个问题。我将这个称作“匿名化”。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会将林章汉的作品和那些拥有具体真实的身份认同意识的作品作比较,比如加纳斯的作品。
  然而在研究加纳斯的身份认同问题时,我发现了他在身份认同上的双重性。他在《鬼洞盲侠》系列和反殖民主义连环漫画《台风》中强调他是印尼人,但在《钻石城之狼》(1980)和《钻石城的一对鸽子》(1986)等连环漫画中也承认了他的华人身份。
  比较两人的漫画时,需要说清楚的是林章汉和张朝山作为印尼华人连环漫画家要面对社会政治矛盾带来的强大压力,因为《1959年第10号政府条例》禁止外国人在内陆地区经商。虽然没有说明,但是该政府条例的目标显然是身为外籍华人,因为当时他们还没有选择印尼国籍。
  印尼政府用“民族定义的摸棱两可性”针对那些被认为是“华人”的人,迫使他们离开印尼。用曼塔尔(Mandal,1998:3)的话来说,这个“摸棱两可性”使他们作为“外国人”必须走政治隔离和自身离境的道路。
  对于身份认同的摸棱两可性,连环漫画家的回应也充满摸棱两可性。与加纳斯作品呈现的真实细节相比,《骷髅潘奇》所描绘的想象世界中,好像没有提及身份,甚至可以解读为刻意回避意识形态,为了逃避追求某种特定身份却又得不到承认的痛苦;其实加纳斯的作品里也有类似“匿名化”的处理。对印尼华人和印尼人身份的双重建构,是加纳斯应对身份认同的摸棱两可性的方式;而骷髅潘奇则是用“不构建身份认同”的方式来逃避摸棱两可性的存在。
  在林章汉的连环漫画中几乎看不到加纳斯漫画的双重身份认同意识。和以前相比,现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机更为成熟了。为了理解身份认同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两个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
  身份认同本质上是一种内在的、意识形态上的成果,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直处于不断建构的过程中。这也意味着,作为文化认同的组成部分,身份认同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存疑(Stuart Hall,1997:51)。这是因为身份认同没有所谓的本质核心,相反,它是多重身份意识碎片化的集合(Barker, 2004: 94)。身份是象征意义或社会体系中的一种表现,用以区分自己和他人。因而,只有差异化才能体现身份认同(Woodward, 1997: 8-15)。
  在(至少)一个共享价值观的联盟形式中,为了保证与自身身份相关的社会文化利益不受到侵犯,身份意识的政治强调文化权利的落实和维护。作为政治文化的一部分,身份意识就成了权力的工具,用于给某些概念下定义,确保这些概念的含义不发生变化。
  身份认同具有政治性在于它与政治权力相关,而政治权力是社会制度的产物。在权力社会中,当一个人的某种身份被否定时,仍允许存在其他的身份。
  把身份认同意识看作一个工程概念,即自我意识叙述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构建过程,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虽然文化理论强调了身份认同具有碎片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但在日常生活中,对自我的叙述性认知在不断地具体化。现代化摧毁了传统意义上的身份意识,但也意味着身份意识的建构不再只基于单一的渠道,因而身份意识构建可以变得像一个工程一样复杂。所以说身份意识的构建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创造过程(Barker, 2004:96)。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二册)》。本篇未完待续)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