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1月15日 第2022-01-15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七十年代后的华人艺术家 (9)

亨德罗·威彦托(HENDRO WIYANTO)
  2009年,伊万多的作品《醇厚:镀锌板、木材、水泵、玩具船、数码印刷》

  他的另一部作品是装置 艺 术 ,名 为《醇 厚》(2010)。这个作品描绘了殖民时期通过水路、借助地图和商船进行殖民征服的人口流动情况。如今,后殖民时期的一些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继承了因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融合问题而产生的紧张局面。
  近几年来,伊斯万多还开始研究起他的爷爷黄忠安(Oei Tiong An)来。黄忠安死于1971 年。那个时候,伊斯万多还在妈妈的肚子里,没有出生。
  关于他即将完工的作品,伊斯万多写道:“我想描绘华裔生活中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一般来说,人们总是通过政治歧视和暴力或侨民身份的话语来解读他们。实际上,关于华裔的话题有多种多样……”
  对伊斯万多来说,黄忠安的人生很平凡,但又充满了生活的浪漫。对他而言,诸如族群身份等具有原始性质的问题和主题的艺术再现,并不是对任何地方的艺术家来说都是必要的,因为这是一个比较私人的问题。由于社会政治歧视的缘故,华裔身份至今仍是问题。实际上,另一个问题也同样令人关注,即文化融合问题,涉及到华人如何应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过程。伊斯万多称之为华人身份的“浪漫”。
  策展人阿利亚·斯瓦斯迪迦(Alia Swastika)认为伊斯万多·哈多诺的作品是印尼艺术新美学探索的一部分。阿利亚表示,1998 年以后,当艺术家们不再将对当权派的批判作为作品探索的唯一途径的时候,印尼艺术创作出现了3 种势头。第一,艺术家们对大写的政治见解失去了兴趣,而这一现象与全球青年文化越来越贴近有关。这个态度绝不是非政治的,而是小写的政治。第二,借助各种身份概念如种族、性别、宗教乃至生活方式来表现个人生活的主题越来越普遍。在这个领域里,出现了一些主题,激发了人们对现实重现过程中公与私、现实与想象之间模糊性的思考。第三,出现了一些与群众政治运动毫无关联的独立表演群体。
  总而言之,新美学关乎身份问题,但不再局限于“我是谁”的问题。相反,他们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样化,包括(源、物品、资源和人口流动。关于“谁”的问题变成了“什么”、“哪一个”、“在哪里”等问题。(Swastika, 2010)
  伊斯万多的“政治”作品将他的研究主题放置在阿利亚·斯瓦斯迪迦上面所预言的一系列组合之中,即激发人们对某一事件有“何”意义、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主体“在哪里”表现自我的讨论。
  伊斯万多·哈多诺曾在雅加达,塔鲁玛尼迦拉大学和印度新德里建筑设计学院(School of Planning and Architecuture)学 习 建 筑 研究。他还在雅加达艺术学院学习美术。自2009年起,伊斯万多成为雅加达美术工作室的成员。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二册)》。本篇未完待续)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