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1年11月06日
按日期查阅

土生华人与爵士乐(1)

艾尔弗雷德D·迪科阿鲁(ALFRED D. TICOALU)
  北卡唱片公司(Perusahaan Beka)发行的
  中华爵士乐队(Tiong Hwa Jazz)黑胶唱片之一

  爵士乐在印尼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印尼共和国移交政权以前和移交政权以后。每个阶段的爵士乐都受当代音乐人、社会状况和历史的影响,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辅助了印尼爵士乐风格的成型。
  印尼爵士乐的发展离不开土生华人的参与。他们是专业的或半职业的音乐家,在新闻界、爵士乐评论界以及乐器界,甚至音乐录制品界(黑胶唱片和CD唱片)均有参与。
  荷属东印度时期爵士乐的传入爵士乐的传入主要是有两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通过音乐家和商人售卖的爵士乐黑胶唱片。其中一部分商人是土生华人。例如:赵德丰(Tio Tek Hong),他开了一间“赵德丰店”(Toko Tio Tek Hong),杨金灿(Yo Kim Tjan)也开了一间“潮流店铺”(Toko Populair)。他们出售黑胶唱片、留声机和各种乐器。有时候他们也会作为中介商去订购买家指定的、在荷属东印度买不到的黑胶唱片。
  第二个渠道是通过外国音乐家传入。他们有的只是路过港口作短暂逗留,也有一小部分职业爵士音乐家特意从欧洲或美洲来到印尼定居,开展音乐事业。各大国际航运公司聘请他们在船上表演,为乘客带来娱乐节目。当轮船靠岸的时候,他们就到周围最近的城市,例如棉兰、巴达维亚(雅加达)、三宝垄和泗水的酒店或是舞厅表演。最早的一批外国乐队于1919年来到巴达维亚(Batavia)。这支乐队名为“美国爵士乐队”(The merican Jazz Band),当地报纸把他们看作第一支来到荷属东印度的爵士乐队来宣传。他们经常在德卡公园(Decca Park,现在民族纪念碑广场)和植物园(Plantenen Dierentuin)——位于芝敬尼(Cikini)的旧动物园,现在是伊斯玛伊·玛祖基公园(Taman Ismail Marzuki)。一位记者曾评论道,他们的表演虽然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但其音乐过于嘈杂,令人摸不着头脑(HetNieuws van den Dag,06/ 08/1919:7,09/08/1919:7,和11/08/1919:7)。
  爵士乐作为一种几年前才诞生于美国的新兴音乐类型,并没有立刻就融入荷属东印度民众的生活中。其原因除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黑胶唱片和电唱机外,还因当时几乎所有的爵士乐演奏都只在特定的表演场地进行。由于当时实行社会分层政策,大多数荷属东印度民众因此不能进入这些场所。后来,逐渐出现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当地的音乐家,包括职业的和半职业的,都开始接触爵士乐。其中大部分人是印尼混血儿,还有一些社会等级相同的印尼土著和华裔。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几乎都接受过荷兰教育。正是那段在荷兰学校学习的经历,他们有机会接触到当时流行的西方文化,包括爵士乐。
  最初“爵士”仅仅被当作是一种音乐风格或类型,没有成为固定的标准化术语。这种语言的混乱不仅仅出现在荷属东印度,也出现在许多其他国家,包括诞生了爵士乐和该术语在内的美国。当时,“爵士”一词意为跳舞或跳交际舞,或者鼓(乐器)。因此,当时只有少部分的乐队承认自己是真正会玩爵士乐的“爵士乐队”,这并不会让人感到稀奇。在包括荷属东印度在内的大部分国家,为了区分或表明他们会演奏真正爵士乐,这些乐队统一被称为“大乐团爵士乐”。
  关于中华爵士乐队,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他们来自三宝垄,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除此之外大家对他们一无所知。从他们的名字来看,可以猜测到大多数成员或所有成员都是华裔。虽然他们的队名里有“爵士”这个词,但是他们的音乐并不属于真正的爵士乐——从某几首曲子可以看出他们对真正爵士乐的风格还是有所了解和认识的。他们的唱片大多数由北卡录音公司(Beka)和奥迪安公司(Perusahaan Rekaman Odeon)录制并在荷属东印度发行。他们大多数会弹奏歌朗章(Keroncong)、斯坦布尔(Stambul)和蓝调歌朗章(Krontjong Blues)、伦巴歌朗章(Krontjong Rumba)等混合风格音乐。而这种新兴混合音乐风格是音乐家们为了创新而自发创作出来的。
  本文作者可追溯到最早的土生华人爵士音乐家是吴伯宏(Gouw Pak Hong)。他是万隆人,是当时有名的鼓手。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他是古典与爵士乐团(Classical & Jazz Orchestra)的成员。这个乐队由一位名叫利斯基(Risky)的俄罗斯音乐家指导(Moesson,15/09/1994:24)。然而,吴伯宏的职业生涯并不仅仅只有音乐。他每天的工作是负责德科克进囗商行(De Koek)、斯 帕 克 斯 有 限 公 司(Sparkes&Co.Ltd.)的出纳事务。吴伯宏在万隆也教许多学生打鼓。他一直与音乐相伴,直至生命尽头。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他有幸成为万隆节奏小子(The Rhythmic Kiddies)乐团的非正式成员。这个舞乐团是由蓝福生(Na Hok Seng)(鼓手)带领。蓝福生的儿子埃迪·蓝(Eddie Na),一名男高音萨克斯管演奏家,是其中的一名成员。除了他之外,还有中音萨克斯管和单簧管演奏家肖义(Siauw Gie)[电话采访,永基·努山达拉(Yongky Nusantara),2013年5月20日]。
  早期比较重要的爵士乐家是蔡迪奥(Theo Tjoa)。当时在巴达维亚,他是唯一成为专业爵士乐家的土生华人。他不仅精通演奏萨克斯风管和单簧管,他还是个出色的编曲家[电话采访,尼科·西嘉拉基(Nico Sigarlaki),2003年9月22日]。在一位印尼裔萨克斯风和单簧管演奏家哈里·布朗(Harry Braun)的帮助下,他的才能得以发挥得淋漓尽致。哈里·布朗曾带领过当时印尼最重要的爵士乐团之一,布朗甜心宝贝乐团(Brown's Sugar Babies)。1936年至1937年,蔡迪奥与这个乐团一起同台献艺(Roaring Twenties Chronicle,10/1974:1)。在1938至1939年间,蔡迪奥也曾作为钢琴手,与萨克斯和单簧管演奏家毕·布鲁恩·范罗岑堡(Piet Bruyn van Rozenburg)带领的音乐节奏(The Musical Rhythmics)乐团一起登台演出(Roaring Twenties Chronicle,01/1975:3)。之后,蔡迪奥去了新加坡并加入莱佛士酒店管弦乐团(Raffles Hotel Orchestra)。(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二册)》。本篇未完待续)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