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1年09月09日 第2021-09-09期 >> 第B5版:专版
本版文章列表
按日期查阅

山水的诗性精神

丘挺
丘挺
银山塔林,银笺设色,34×100cm,2021年
琼山宝刹31.5x41.5cm
太行锡崖沟,金笺水墨,50×35cm,2015年
苏堤雨霁69x44cm 2009年
五重塔,金笺水墨,50×35cm,2020年
南燕暮雨48.5x37.5cm
黄姚写生65x44.5cm
千壑幻雪128x68cm 2020年 绢本水墨
秋月微翳74x47.5cm
山外之山中,308x165cm,金笺水墨,2018年

  中国山水画是最能反映中国人心境与思绪的艺术,在渊远流长的山水画传统中,伴随着人与自然相望相化这一永恒的主题,山水画不同风格的演变反映着我们不同时期的历史环境与人的心绪变迁。因此,中国山水的诗性审美不仅仅把艺术当做构成图像的视觉功能来研究,更是以一种对人之存在于宇宙本相的思考,山水诗性精神的根本,便是超越现实生存与具体现象的有限,以体悟与冥想来超越现世,展现造化生机的无限与本相。
  作画状态是一种渐行渐远的“进修之道”,其心性状态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万事俱忘,不见绢素,不知笔墨”的境界。张彦远说:“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历代各画论》)。冼心,息思,止欲,其关照,是凝神遐想,神遇而不以目貌。管知止而神行,寂然明心,与造化同体。朱光潜说:“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间。”朱光潜虽论诗境,但与画境观照是一致的。
  曾于故宫读得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意趣奇崛,洒脱任逸,映带连绵,变幻莫测,其劲逸在骨,其灵厚在韵,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诚如山谷论少师所誉“如散僧入圣”。宋一代“尚意”书风,由杨风子承上启下,尽得古意,不落近体而又能开 一代新风貌,意、韵、法全备,此即意之关键。举凡中国艺术精神,皆统乎“意”:音乐、诗文、戏剧、雕刻、书画诸种无不如此。于书画而论,“言不尽意”“得意忘象”即是境界。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于画则“笔不到而意周”,“浑然不见笔墨痕”,种种描写,皆以意为本,至于今日画种之“工笔”,“写意”,皆应以写意为其旨归,写意是其审美价值的核心,张彦远的疏体、密体之分,似更为贴切。
  中国山水画自古以来都把自然看成生命的整体,其物化精神与境界生成是“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有赋予人格化自然化”(徐复观)。人与山水,相望而相化,互证而互生,流转不息。由此而看山水造境,是写照万物和表现内心的合一,山水之关照,游目与游心,由心理而率物理,其折高折远,仰望俯瞰;山水之经营,其起承转合,高低错让,都是以人意度的远与高,深与阔,收与放,虚与实为本,是胸怀与意匠的远大高仰。是千岩万壑了然于胸的大开大合,故郭熙说“山水大物也”。试想,画人的居心涉世,怎可无此胸怀与丘壑!这亦是中国山水精神的本相。因此山水诗的咏怀与山水画造境,不仅仅是情愫、想象与感觉,也是以诗心为本,带着含藏悠远的念想,超然坦荡的精神,以学养为文心,通过诗画
  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 院长、山水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 年 9 月- 1996年7月 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本语言物化自然山水神韵,透视出人生态度与人格气象。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上庐山而得嵌崎磊落的风骨,那种游洞庭潇湘而生乡愁与归思情怀,虽然它们所
科, 获学士学位
  1997 年 9 月- 2000年7月 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2000 年 9 月- 2004年1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研究生,获美术学博士学位
  作品收藏、陈列: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加 拿 大 多 伦 多 博 物馆、法国布列塔尼城市联邦委员会、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武汉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天安门城楼等。刺激主体的联想与创作方式不同,但都是生活气象与作者身心合一的体验,也是由蕴涵着不同历史文化内涵的景观所引发的不同的情感而联想的情景。
  出版专著、画册:《山水画笔墨技法详解》(此书被全国十几所美术院校定为专业教材)、《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历代名画技法评析—青卞隐居图》《丹枫呦鹿图》、《历代名家技法集萃—云水法》《宫室舟桥》《点景人物》、《元代山水》、《中国当代艺术家谈艺录—丘挺卷》、画册《丘挺山水写生册》、《名家经典丹青—丘挺卷》、《丘园养素》、《一溪云》、《丘园养素一桂林黄姚写生册》、《婺源山水写生册》、《山水之眼》等。 展览:(略)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