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1年08月26日 第2021-08-26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日惹的爪哇华人皮影戏(2)

德薇·沃罗·列诺·玛斯杜蒂(Dwi Woro Retno Mastuti)
  诸位皮影戏研究学者,从左到右分别为:海迪·兴泽勒尔博士教授(Prof. DR. Heidi Hinzler)、本文作者以及沃尔特·昂斯特博士(2010)。
樊梨花

  泽尔特曼博士泽尔特曼(Dr.Friederich Seltmann)博士出生于1916年,逝世于1997年。其夫人是塔玛拉(Tamara)女士,两人没有孕育儿女。从小时候起,泽尔特曼对爪哇岛就充满向往。1937年,他第一次踏上了爪哇岛的土地。在收录于《德国专家对于印尼之研究》(Amatan Para Ahli Jerman tentang Indonesia, 1992)中的《印度尼西亚及其对我职业生涯的影响》(Indonesia dan Pengaruhnya terhadap Jenjang Karier Saya)一文中,泽尔特曼记录了一段他的过往。
  从他叔叔口中,泽尔特曼第一次听到“爪哇”这个词。此后,他通过阅读大量书籍来了解爪哇,如约翰·哈根波格(John Hagenbeck)所写的《荷属东印度大冒险》(Kreuz und quer durch die indische Welt,1922)。该书最后两章介绍了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赫尔曼·凡·弗勒(Hermann von Foller)所写的《沐浴在爪哇的阳光下 》(Unter Javas Sonne,1926)。爪哇和峇厘丰富多彩的文化令泽尔特曼心驰神往。
  日惹是泽尔特曼一切行动的起点。1961年,他和妻子一同前往雅加达。随后,泽尔特曼到日惹研究皮影戏和克里斯短剑。在格多安镇(Gedoan)英多印多村(Nginto-into),他有幸从恩普·苏珀·威南坤先生(Mpu Supa Winangun)手中订购了两把克里斯短剑。他将满者伯夷款式的赠送给德国大使梅巴赫(Von Mirbach),而另一把那迦朗桑(Nagarangsang)款式的则赠送给文化参赞法莱维斯(Froewis)。当时,印尼的经济形势和政治环境不容乐观,对外国人来说更是举步维艰,于是泽尔特曼和妻子于1962年返回德国。1968年,为了寻求经济合作,泽尔特曼又回到日惹。在此期间,他还曾组织并资助了一场面具皮影戏表演。这场戏的最后一次演出时间为1939年。
  自此,泽尔特曼一直忙于各类繁杂事务,特别是分门别类地整理从斯图加特市民族博物馆收集而来的各种皮影角色(皮的、木偶戏的、木质的)。他在斯图加特市担任印尼及东南亚历史及博物馆分馆馆长。此外,他还忙于组织各类展览活动以及编撰展览名录,如1969年柏林的《亚洲皮影戏 》(Asiatische Schattenspiel),1981年慕尼黑的《爪哇与峇厘的木偶》(Puppenspiel auf Java und Bali di München),以及1980年到1981年间在斯图加特市、埃森(Essen)以 及 慕 尼 黑(München)举办的峇厘和爪哇展览。达乌·优素夫(Daoed Joesoef)部长在任时期,为赞扬泽尔特曼对爪哇和峇厘文化的付出和贡献,印尼文化和教育部授予他荣誉宪章。
  沃尔特·昂斯特博士
  沃尔特·昂斯特(Dr. Walter Angst),出生于瑞士,定居于德国,是一名研究与猿猴尤其是山猿(起源于非洲的品种)沟通的博士。2004年,他还管理着一个位于阿芬博格·塞勒姆(Affenberg Salem)山区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隶属于一家法国公司。1973年,为了他的研究,昂斯特进入乌戎古隆(Ujung Kulon)自然保护区。那是昂斯特第一次观看木偶哇扬戏表演,从此他便深深地爱上了印尼的哇扬戏。
  每年的一月到三月,沃尔特·昂斯特都会到印尼爪哇岛和峇厘岛欣赏皮影戏。昂斯特能说流利的印尼语和爪哇语。他的哇扬藏品有古典皮影(Wayang Kulit Purwa)、木 偶 哇 扬(Wayang Golek)、峇厘哇扬(Wayang Bali)、龙目哇扬(Wayang Lombok)、马都拉哇扬(Wayang Madura)、布袋哇扬(Wayang Potehi)、爪哇-华人皮影、画卷哇扬(Wayang Beber)、木 哇 扬(Wayang Klithik)。除了哇扬,还有一些面具、哇扬画以及哇扬雕像(Gatotkaca Bima)。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二册)》。本篇未完待续)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