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1年06月21日 第2021-06-21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峇迪大师——吴德宣 (1)

丝丽·辛达莎莉·伊斯坎达
身着盛装的吴德宣
吴德宣在国家宫为苏加诺跳甘比阿诺姆舞(1954年)

  印尼峇迪在战后的
  崛起,归功于两个
  人,即苏加诺和吴德宣
  ——峇迪历史观察家
  英格·麦凯布·艾略特
  吴 德 宣(Go Tik Swan Panembahan Hardjonagoro)是一位峇迪(Batik,指蜡染花布,又译作“峇泽”、“巴迪”。)大师,从他手中诞生了许多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峇迪作品。然而,他的名字在印尼社会却鲜为人知。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块块用蜡和注蜡器经过色差处理绘上特定图案的布料。每一块布料上,都倾注了他的情感,而这正是令观赏者为之心动,为穿戴者增添光彩之处。
  这种情感源于吴德宣的内心,对峇迪及其内在蕴含的崇高价值,有着发自肺腑的热爱和甘愿为之奉献的精神。这样的态度,在如今快餐文化包围圈中越来越罕见了。
  家庭和教育背景
  “在中爪哇游历期间,有一件事深深吸引了我们。我们看见华人与印尼人在一起生活,互相来往,看不出两者之间的种族差异,也很少听到华人对印尼人说印尼语,大家都说爪哇语,甚至华人(侨生)之间也讲爪哇语,爪哇语是日常用语。华人和爪哇人的日常对话都使用爪哇语,大家的态度都很谦卑。简言之,根据我们的观察,中爪哇的华人实际上就是长着‘眯缝眼’的爪哇人。看来,由于爪哇语和爪哇的风俗习惯已深入当地侨生的骨髓之中,所以当地华人的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的态度自然就变得和爪哇人一样温文尔雅了。”(Harahap,1952: 115-116)
  吴德宣,1931年5月11日出生于梭罗,2008年11月5日逝世。他出生于一个富裕而又有名望的华人家庭,父亲吴添益(Go Dhiam Ik),母亲曾银娘(Tjan Ging Nio)。吴德宣是家中的长子。吴母的家族世代经营峇迪生意,拥有四个大工厂,雇佣了数百名工匠,这些工匠均来自于梭罗的各个村庄。
  吴德宣的外曾祖父名叫曾世英(Tjan Sie Eng)。据荷属东印度政府年鉴(Regerings Almanak)记载,大约在1888年至1890年期间,他的外曾祖父曾任梭罗华 人 区 区 长 (Wijkmeester)。由于任职期间政绩优良,从1890年至1902年间,曾世英荣升为梭罗华人雷珍兰(Letnan)。虽然“雷珍兰”(意为“中尉”)一词属军衔,但这一职位却与军事毫无瓜葛,是华人社区和政府之间的联络员。吴德宣的曾祖父也曾担任过中爪哇博约拉利华人雷珍兰(Luitenant der Chinezen van Boyolali),声望丝毫不逊色于他的外曾祖父。
  苏拉加达(Surakarta)也称梭罗,这里的华人社会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与爪哇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资深记者帕拉达·哈拉哈 (Parada Harahap,1899-1959年)在前文的引用中称,华人是“长着眯缝眼的爪哇人”。正如帕拉达·哈拉哈所描述的那样,虽然吴氏家族非常“荷兰化”,但吴德宣却是在“爪哇”环境中长大成人的。
  吴德宣自小由外公外婆抚养,外公外婆家有着浓厚的峇迪氛围,而正是这种爪哇生活气息塑造了他的个性。谈及此事的时候,吴德宣说:“我是一个在峇迪环境中长大的农村孩子,和印染工、蜡染工以及去蜡洗蜡的孩子一起玩耍和交往,聆听他们吟唱韵文诗和古爪哇格律诗,跟他们学习加美兰音乐、爪哇传统舞蹈、木偶戏、古爪哇格律诗,学习书写爪哇文字,甚至交叠舞(Tayub)和净村仪式等乡村传统习俗。所有这些都与我的生活密不可分,让我爱上出类拔萃的印尼艺术和文化。”(Riwayat Hidup,1991)
  出于对爪哇文化的强烈认同,吴德宣上学不久后就将爪哇名字“哈卓诺”(Hardjono)加在了原名Go Tik Swan旁边。从此,他的名字就随着他的人生历程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印尼独立后,吴德宣深深地为自己是一个印尼人而感到骄傲,于是将名字改写为哈卓诺·吴德宣(Hardjono Gotikswan)。原名Go Tik Swan被“印尼化”,但没有被印尼或爪哇名字所取代,而是将三个音节合在一起,组成新名字Gotikswan(吴德宣),这也表明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源。
  如果说在外公外婆家中,吴德宣与在峇迪厂工作的村民们一道玩耍交往,那么到了学校就不一样了。自从进入梭罗的荷兰小学(Neutrale Europesche Lagere School),他的交往对象就变成了王公贵族、荷兰政要和社会名流的孩子。他之所以能进入这所学校是因为他父母双方家族都是当地华人社会的名流。
  1949年,荷兰对梭罗发动军事侵略,市政厅被烧毁,社会治安混乱。吴德宣的父母及家人都逃难到三宝垄,而他依然留在梭罗照看父母的房子。不料,共和政府代表竟登门询问可否将他家作为司令部,因为市政厅已被烧毁。吴德宣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因此结识了许多保家卫国的革命志士,如史拉默·利雅迪(Slamet Rijadi)和加铎·苏伯罗多(Gatot Subroto)。
  局势恢复正常后,吴德宣在三宝垄的荷兰初中(Meer Uitgebreid Lagere Onderwijs,简称MULO)和高中(Voortgezet Hoger Onderwijs,简称VHO)继续学业。毕业后,父母希望他攻读雅加达印尼大学经济学院的专业。然而,出于对爪哇文化的热爱,吴德宣在1953年报名的时候选择了文学院的爪哇文学专业。这个选择令他父母忧心忡忡,担心他将来难以维生。
  在文学院求学期间,有几位教师对吴德宣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位是令他无比敬佩的布巴贾拉卡教授(Prof. Dr. R.M. Ng. Poerbatjaraka)。这位教授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却取得了 莱 顿 大 学(Universitas Leiden)的学位。另一位是曾祖沁教授(Prof. Tjan Tjoe Siem),他是来自梭罗的穆斯林,也是爪哇文学和文化专家。还有一位是教授爪哇文化的巴能巴汗·哈迪维佐约·玛哈尔西·达玛爵士(Kanjeng Gusti Panembahan Hadiwidjojo Maharsi Tama)。此外,吴德宣还是大学生会成员,在各类大学生活动中表现活跃。即便如此,他还腾出时间,师从科德拉老师(Pak Kodrat)和威拉达老师(Pak Wiradat)深入学习爪哇舞蹈。这两位舞蹈家都是布巴贾拉卡(Poerbatjaraka)教授的弟弟。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二册)》。作者印尼文:Sri Sintasari (Neneng) Iskandar。本篇未完待续)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