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1年01月21日 第2021-01-21期 >> 第B7版:综合
本版文章列表
按日期查阅

我 的 书 法 情 缘

江春
江春在其作品前
江春作品参加书法展
  江春与亲属摄于蜀山东坡书院,背景即为室內的苏东坡塑象,上边的匾额为“东坡买田处”。
江春与亲属摄于张渚大觉寺
江春现场创作书法
江春等展示书法作品
江春书法作品

  我的老家在中国著名的“陶都”——江苏宜兴市丁蜀镇。老屋背后就是山,原来叫“独山”,后来因为宋代大文豪苏轼苏东坡曾到此置田居住,说过“此山似蜀”,遂更名为“蜀山”,一直沿用至今。我家门前一溜青石板铺路,叫“南街”。东首就是“东坡书院”——当时苏东坡讲学的地方,那时名叫“蜀山中心小学校”。其时,小学即开设“写字课”,主要是大楷,毛笔练字。我临的帖是柳公权的《玄秘塔》,喜欢它的瘦硬刚劲,练得较勤,上手也快,不久就颇像模像样了,在班级中名列前茅。同学中有人练欧阳询的《九成宫》,也甚毕肖,获得同学们的称羡,无形中激起我暗中竞争较劲的努力,为日后的书法学习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进入县中——宜兴县第二中学后,因为能写毛笔字,而且还不赖,很快便引起班主任的重视,但凡书写班级公约、宣传标语之类差使,便都落到我的头上,并获得老师同学的称许。这也许便是我对书法喜欢热爱、情有独钟的最初动因吧!我也曾跟随校美术老师去校外马路边的围墙用排笔毛刷写过大标语,爬上几十米高的学校耐火厂烟囱刷过大字厂名。虽然有些惊险,但也颇引以自豪。尽管写的大多是美术字,宋体黑体居多,但毕竟与书法亦有相同相近之处,我从中也获益良多。
  进入大学,在风景如画的扬州瘦西湖畔的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除了阅读古今中外大量文学经典文籍之外,书法依然是我最为关注并且喜欢的项目。那时,除了临习王羲之、李邕、苏轼等人的字帖之外,还曾从同学处借得一本黄庭坚的《伏波将军神祠帖》,颇为其“长枪大戟”、“一波三折”、个性奔放洒脱的气势风格所倾倒。于是,每每利用午休无人之际,到教室专心临摹,乐此不倦。这也为我日后的书法之路涂上了原始的“基调”。
  大学毕业,分配到铁四局一处,在贵州、湘西修铁路。先在工班劳动锻炼,后抽调到段、处政工宣传部门工作。而能写毛笔字,很快便有了“用武之地”。工程部门办公、住宿都是简易住房,往往都是油毛毡盖顶,泥巴、竹篾糊墙。因此,外墙上一般都会刷上一些毛主席语录之类的标语。于是,提着颜料桶直接往墙上书写“语录”便成了我一项“额外”工作。我也不划界格,不打草稿,直接用龙飞凤舞的“毛体”任性书写,颇有些痛快淋漓之感,引来过往工友、同事的注目和赞许,也让自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八十年代初,单位调整合并,回到山东济南,我调到新单位宣传科筹建“文协”。虽然编制只有我只身一个,但我联合工会和其他科室及各段的书画爱好者、积极分子一起,通过专人邀请到了当时省市知名的书画家,如张彦青、吴泽浩、孙墨龙、孙敬会、魏启后、朱学达等参加我筹备的“文协”成立大会,并当场泼墨挥毫,创作了十余幅书画精品。会后,我都一一予以装裱保存。而当时的酬劳,仅仅是一顿还算丰盛的聚餐和每人一盏小小的台灯。那时其社会风气之清正,书画家之廉洁朴实,比之今天,真有云泥之别!后来我离开了那个铁路单位,转入地方高校,而那些书画精品,我也都全部留存该处。虽然按现在的书画市场行情,可能价值不菲,但我丝毫不悔,反而感到无比坦然和自豪。当然,那时虽然也接触一些书画交流展览之类活动,自己也写过一些所谓“作品”,但因为较少接触书法理论,书法基本功力还大有欠缺,往往有“任笔为体”、油滑轻软之毛病,缺乏对传统书法经典的深入系统的精研与临摹。
  来到高校——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之后,先是教写作、美学之类课程,后来又给文秘专业以及财会专业开设“书法”选修课。因为教学的需要,开始较多地涉猎书法史、书法理论以及书法经典作品,而且还要写范字,当场示范,这就要求自己必须严格而且规范地去临帖,认真书写楷书、行书,而不再像过去那样“随性而为”。如此持久推进,自己的眼界、笔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拓展。这期间,较多且系统地临习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李邕的《麓山碑》、怀素的《自叙帖》、米芾的《苕溪诗帖》和汉隶《乙瑛碑》、《史晨碑》、《石门颂》等。
  2003年退休以后,先还继续上了几年书法课,之后便彻底退下来,加入到社会业余书画社团行列。一方面积极参加社团的书法活动,如参展、交流、观摩等,还义务承担了四五次书法讲座,参加迎春期间“老干部之家”“老朋友书画院”组织的书写春联活动,给本校退休干部职工举办书法学习班,义务讲授楷书、行书的基本知识以及《兰亭序》、《乙瑛碑》、《曹全碑》等名帖,进行作业布置、批改、展览等活动。另一方面,也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同事、同学、朋友、学生、亲故、书友等书写书法作品。秉承“来者不拒”、“有求必应”的原则,尽心尽力,无偿赠送。这既是友谊、责任使然,也是为弘扬传统文化出力,有益社会。别人的要求既得到满足,自己的兴趣能力也获得发挥,正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未加正式统计,几年来先后有百十幅之多吧!
  例如,前年我曾为家乡重修“蒋孝子墓”牌坊而临写了“孝阕流芳”四个大字,历经多次书写修改,现已镌刻落成,坐落在故乡蜀山山麓。【注:“蒋孝子”是我的二伯父,本名蒋启照。(我本姓蒋,“文革”中改为现姓名)年青时,因父病,受愚孝思想影响,自行到娘娘庙上吊而死,以替父延寿。其事迹被乡里感知传扬,县里上报至民国北洋政府,并获得嘉奖,乡里群贤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集资建造了蒋孝子墓园及牌坊。正门横额由当时民国的书法家潘稚亮书写,“蒋孝子墓”四个正楷大字。横额背面即为蒋中正落款的“孝阙流芳”四个行楷。但该牌坊在“文革”中被红卫兵以“破四旧”之名摧毁。牌坊构件被拆下,有的被用铺桥,有的则散落,不知所终。而“孝阙流芳”的书法原件,本存在我蜀山家中,我幼时亦曾打开看过,是一横幅,其劲挺的笔姿与牌坊上的镌刻毫无二致,亦颇类似蒋介石书法的一贯风貌。可是,由于“文革”“破四旧”,我母亲担心因此而惹祸,遂将此横幅以及一些可能有“四旧”嫌疑的瓷器碗碟以及书画(其中可能还有徐悲鸿的真迹,因为我舅父亦曾雅好书画,与徐等人有过交往。——此事据我姐所说,我其时在扬州读书“闹革命”,未曾亲见。)为此,我曾专门写诗予以纪念。诗曰:“蜀麓东坡书院旁,青石牌坊挺亦庄。总统笔墨题孝阕,平民声口颂流芳。古迹虽毁令名在,嘉行仍续人脉长。欣逢盛世宏文泽,蠡水两岸百花香。”我把中间两句联语写成了隶书对联,准备留赠给家乡的“蒋孝子故居”。】
  另外,在书法理论方面,我除了撰写诸如“练与变”、“变与谐”、“表与里”、“名与实”、“俗与雅”、“眼与手”、“书与文”等十篇书法理论探讨感悟的文章之外,还针对书坛一些时弊与不良风气,进行剖析抨击,撰写了《“官文化”与“艺术本位”》、《“创新”与“异化”》、《“标准”与“自律”》、《“丑书”辩论》等评论文章,捍卫了书法的正道与尊严,鞭挞了丑风恶态。这些文章,连同一些书法作品,集成了《我手写我心》、《翰墨双畅》两本小书。
  去年9月,承我当年湖南岳阳执教时一个学生的美意,(他现任职于印尼《国际日报》)我的书法专版得以在《国际日报》上刊登。之后又陆续登了十多幅书法作品,以后还可能继续刊登。作为我国古老而悠久的传统书法艺术,能够走出国门,影响海外,我为此能尽一点力,发一份光,既感到荣幸,也觉得欣慰。
  回首过往六七十年的漫漫学书经历,我始终认为,书法不仅是艺术,是技艺,更是文化的反映,修养的积淀,人格的化身。对自己而言,书法是抒怀写志,怡情养性;对社会而言,书法是传承文化、记录时史、宏扬正义。所以,我在书法学习和创作过程中,虽然没有取得什么突出的成就,但我总是尽我所能,尽量多写自作诗词,以抒怀写志,记录时事;而不是单纯一味地抄录古代诗词及名言警句。如前年建国七十周年庆典,我用行草写了一幅中堂《水调歌头·建国七十抒怀》:“才庆五八春,又迎七十享。到处大干快上,穷壤变富乡。零洋雄起长虹,铁龙飞驰旷野,射月题金榜。互联通四海,出境旅游忙。 美俄争,中东乱,风雷荡。国事纷繁纠缠,实力暗较量。连接一带一路,弥合观念范篱,履险求安详。寰球盼和谐,厚望寄东方。”此作曾在泉城广场东邻的省科技馆展出,并入编济南省科委主办的建国七十周年书画摄影作品集,另获《文萃报》“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征稿活动“入围奖”(奖金 100元)。今年又被刊登在印尼《国际日报》上。
  去 年 上 半年,新冠肆虐,举国抗疫,我创作了行草中堂《沁园春·庚子清明祭》,表达了我的真实感受和看法,予以声援。词曰:“庚子清明,史无前例,举国祭扫。望半降星旗,长鸣警报,亿车停驰,兆民悲悼。九省通衢,荆楚风骚,痛失三千好同胞。幸及时,赖八方强援,济危有招。 毒疫如此凶险,致域外阻隔迟滞嚣。看西欧北美,医院挤爆。失业剧增,股市熔断,上下掣肘,救治难调,染重病亡节节高。惊回首,较社资两制,顿见分晓!”对于钟南山等抗疫战士临危赴难的英勇壮举,我写条幅、对联等予以歌赞:“八旬肩危征厉疫,一言掷真挽苍生。”“毒疫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难面前尤重国士担当。”这些作品均被收集入选至网上“抗疫网展”予以展出传播,体现了书法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临近岁末,我写了幅行草横披“人生有悟”:“人生如行船,远近岂知晓?但求循物理,尽力乃逍遥。……”表达我的处世哲学和人生追求。马上就要牛年来临了,我为此专门书写一幅隶书斗方“咏牛”,以表达我对共和国的脊梁——生活中无数“牛”一样的辛勤劳苦、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与敬意。诗曰:“埋首拉犁未辞劳,挤乳无尽竟吃草。割肉献皮浑不惜,千古脊梁唯君高。”
  总之,我自从接触书法,便始终学习之,热爱之,厉行之,坚持之,不离不弃,无怨无悔,不慕虚荣,不计得失,一往无前,直至终老。趁此次我校现代管理学院为退休老职工举办“为你书写——爱·不忘记”口述历史活动之机,我粗略回顾六七十年的平凡岁月,特地选择“书法”这一专题作为“切口”,作一梳理概述,既作为个人的心灵历程,也可作为时代的历史参照。
  2021年元月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