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1年01月14日 第2021-01-14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雅加达:许己斌

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再评《美、中开战的起点》

——杂谈大变局(3)

  纳瓦罗在他的《美、中开战的起点》一书中,提出美中开战的十大导火线,台湾排在首位,就是说如果美中开战,台湾将会是第一个战场。奇怪的是,这个提法让不少台湾学者非常兴奋。他们不是在担心战祸将临,会造成台湾生灵涂炭,反而高兴地认为,这是显示美国对台湾的重视。他们当中甚至有人认为《美、中开战的起点》一书,是一本美国如何对付中国、“修理”中国的优秀推理读物,应该列为台湾大学生、高中生历史课的补充读物。
  纳瓦罗收罗了一些反华人士的说法,认为中国要求收回台湾不外乎有三个理由:一是民族主义情怀,中国人要雪百年国耻;二是地缘政治,中国要突破第一岛链,以便扩张国力;三是意识形态,中国不愿看到台湾民主政治的“成功”。
  纳瓦罗完全是美国式的思维,好像台湾是美国的,现在中国人来向我们美国要,理由是一、二、三,这是多么荒唐的罗辑啊。纳瓦罗责备尼克松和基辛格,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对付苏联和急于要从越南撤兵,向中国妥协,牺牲了台湾。台湾被逼退出联合国。他还怪罪小布什和奥巴马。他说,小布什上台后,开始对中国只讲了几句硬话,尔后,为了经济和政治的“务实合作”,不断妥协,使得中国“误判”,认为美国不会出兵保护台湾。奧巴马也追随小布什,经济贸易过份依赖中国,许多华府官员太过仰赖跨国企业的政治献金,而这些跨国企业在中国获得了很大的利益。经济贸易和政治两方面都局限了美国对台湾的支持。
  纳瓦罗胡说八道。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占不到便宜,不但军费开支不堪重负,战场上死伤惨重,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尼克松被迫想要抽身。所以希望中国帮忙说服越南,让美军能够体面安全退兵。其实是美国有求于中国,当然尼克松和基辛格不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对手,中国在外交上完全占了上风。出名的乒乓外交,用“小球转动大球”(毛泽东语),1973年,日本田中角荣首相和太平正芳外相访华,不顾美国,当场和中国建交。全世界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浪潮。至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和台湾退出联合国,完全不是拜美国所赐,相反,美国一直企图阻挠。是当时第三世界国家投票。当时,联合国轮值主席是时任印尼外长的阿丹·马立克。联合国在1971年10月26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至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尼克松访华是以后的1972年2月的事了。小布什上台时,新官上任三把火,把包括中国在内的七个国家定性为邪恶国家。但是,由于911事件发生,震惊了世界,美国本土第一次受到敌人的非常规的袭击,一片混乱,几乎成为惊弓之鸟。在反恐问题上,美国须要中国的支持。至于奥巴马,当时美国发生金融海啸,是中国应美国要求,出大钱购买美国债券,帮助美国度过难关。综观以上事实,在那段时期的美中合作中,是中国帮助美国多一些。纳瓦罗缺乏常识,又缺乏道德,不顾事实,把同属共和党的尼克松、基辛格、小布什都当成“历史罪人”,一棍子打倒。纳瓦罗吹嘘,现在是时候了,美国应该让中国人知道,台湾是第一岛链极其重要的部分,不能因为失去台湾而断裂成两半;为了“民主自由”,反对“强权”政治,美国应该不惜一战。
  纳瓦罗还多次引用日裔学者吉原(Yoshihara)的论点,吉原说,有人认为美国为台湾而大动干戈,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但是,他却认为,这是“道德”问题。他说,台湾如果以和平方式落入中国手里,日本和冲绳将暴露在中国军队的面前。言外之意,这就要看美国如何对待同盟国了。把台湾拱手相让,会令同盟国心寒,是不道德的。很明显,吉原硬要把台湾问题和日本的安全挂钩。
  纳瓦罗甚至用莫名其妙的例子说,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偷袭了珍珠港以后,飞机从台湾基地起飞,把菲律宾炸得个稀巴烂,麦克阿瑟带领的美军遭到惨败,非常耻辱地离开。可见台湾的战略地位对美国多么重要。他引用麦克阿瑟的话提醒美国政府:台湾是“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基于这些理由,纳瓦罗认为台湾是美中开战最可能的导火线。
  另一方面,中国领导人再三向世界传递这样的信息: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中国将会不惜一切代价,绝不会让任何人、任何政党,任何组织,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寸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美中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是这样尖锐地对立,是美中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中国人要和平统一,美国人一直想打,不但岛内的汉奸“台独”分子会勾结美国,美国还可能会纠结一些小啰啰来打群架。
  天要落雨,娘要嫁人。台海战火真的不可避免吗?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