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0年10月22日
本版文章列表
按日期查阅

无标题

司徒赞_刘宏谦等老师
黄诚温老师
正校操场
篮球场边的课室
生物园
走廊
物理实验室
近期正校校园
近期巴中正校校园
  

(上接B6版)毕业生16人;商科2届,毕业生47人;初中共11届,毕业生2,068人。教职员工亦由建校初期的 27 人增至119人。除创办初期的17名教师、司徒赞(校长)、刘耀曾(副校长兼教导主任)、刘宏谟(副教导主任)、曹燮贤、钟韧程、张德基、韦同芳、温鸿淋、凌汉云和黄城温仍留任外,其余17名教师已离任。其他教师是李伟康、邱润民、李锡寰、林苍、凌近征、黄景宏、黄允赋、饶桂美、曹辉贤、徐先佑、张洽宜、李伯巧、卜英明、沈淮清、李香泉、陆并培、何家声、陈裕强、林发娘、丘汀盛、何灼宝、林顺和、钟翠菱、刘鑫茂、温礼祥、温品生、李昭孔、林云龙、翔、钟荣茂、温荣士、房凤英、叶贵乡、邝盛达、陈佩玲、赖仁亮、黄玉娘、罗云开、李明、温持祥、李澄、李习生、刘维耀、江蔷薇、陈荣钜、陈光新、梁思泉、叶炎娘、陈顺长、张云昌、李荣彰、温馥玲、萧孟安、高国河、陈玉秀、李云招、曾瑞音、蔡丽珍、饶美珍、陈正添、黄淑华、洪佛保、黄光辉、丘亮云、刘宗伯、丘振亚、杨谦孚、李树军、徐敬能、郑运康、林长奋、关忠良、陈正祥、林霆、王可传、左景瑛、宋赞荣、王温金、李毓华、何敦泉、朱耀光、林邦源、张美玲、谢简诚、陈荣金、徐贤渠、刘进谋、颜莲花、张仰兴、陈勋发、陈平和、黄德兴、薛俊炎、陈汉良等。为了适应小学数量不足的要求,1952年7月,巴中还在宛朗岸分校加办附属小学(包括幼儿园和幼儿班),1955年10月,学生达1,588人,使巴中成为教学体系完整的完全中学。
  巴城中学能在10年内发展成为一所具有较大规模、设备较为齐全、具有完整体系、并成为印尼颇有影响的华侨中等学校之一,诚如校长司徒赞在“纪念巴中十周年”一文中所指出的:“是由于广大爱国侨胞的爱护,历届校董的热心支持,全体教师的努力教导,全校同学的热爱母校专心学习”。在此尚需补充指出的其他因素是:一、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海外华侨办学的热情,战后初期(1946-1948)各阶层和各帮派华侨的大团结,发展文教事业,是当时的一股社会潮流和趋势,而这又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密切关系。二、日本投降后,荷兰殖民者卷土重来,新生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忙于从荷人手中夺取和巩固政权,二者都无暇顾及华侨问题,对华侨和华裔实行比较宽容的政策。华侨教 育 在 这 期 间(1945-1949)得以依靠自身的努力,逐步发展。三、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印(尼)两国便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 年 5月),两国友好关系不断发展,进步华校的发展没有受到太多的干预。四、进步教师的队伍不断得到自祖国南来的学有专长的教师不断补充。他们任劳任怨,不甚计较报酬,认真教导,赢得学生的尊敬,而学生则勤奋学习,热爱学校,互助互爱,蔚为风气,因而赢得华侨社会对巴中的尊重。五、巴城中学的办校宗旨——“参酌祖国教育设施及当地实际需要以及发展青年身心,充实其生活知能及发展祖国文化”——得到华侨社会的拥护。
  从联中创办初期至50年代中期,巴城中学的毕业生有的经商或在工厂工作,有的考上当地的大学,如印尼大学、医学院和工学院;有的赴澳洲或欧美各大学继续深造,为当地社会服务。但多数毕业生在新中国的感召下,像百川归海那样回到伟大祖国的怀抱,据估计,自1946年至1966年的20 年间,每年以 200 人计,先后约有4000余名学生返国,他们绝大部分继续学习,并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自1952年起,印尼政府开始对华侨学校采取严格管制的政策,颁布了《外侨学校监督条例》,规定所有外侨学校必须依法办理登记,接受文教部外侨教育监督司的监督,巴城中学当然不例外,但这一措施并未对巴中的发展带来影响。1955年1月,印尼文教部又颁布《外侨私立学校监督条例》,其中有项规定,华文学校应以印尼文为必修课,并规定必须设置印尼历史和地理等课程。对此巴中严格依照条例执
  行,初高中除一律每周授四节印尼语以外,每周还 酌 授 印 尼 史地,并认为提高学生的印尼语文程度和学习印尼史地知识,有利于促进中印(尼)两族的友谊和文化交流,而且50年代中期以来,巴中的毕业生除部分回国升学以外,大部分仍留在当地工作,一部分投考印尼的高等院校,故对学好印尼语和印尼史地尤感必要。因此,此条例颁布和贯彻执行,亦未对巴中的发展带来影响。1957年11月,印尼政府进一步颁布《监督外侨教育军事条例》,其中规定“从本条例开始实施起,不再发准字给新设立的外侨学校”,并规定外侨学校不准招收印尼籍学生。这项带有转折性的重要条例的颁布,使华文学校从1957年的1,800所和拥有42.5万名学生,锐减为1958年7月的850所和15万名学生(全为华侨学生)。印尼籍华人学生退出巴中后,由于仍然有华侨子弟不断转人巴中,所以,据巴中有关教师回忆,进人60年代初,巴中学生仍维持在3.000名以上的水平,最高时达到3,700人。
  1960年,为顺应时代潮流,巴城中学易名为雅加 达 中 学(简 称“ 雅中”),但人们仍习惯称之为巴城中学。是年初司徒赞校长回国在广州定居后,巴城中学校长一职由刘耀曾接任。刘耀曾出任巴中校长后,为维持这所中学,他与全校教职员工一道,继续付出辛勤的劳动,但巴中建校工作已不可能有所发展。
  1965年印尼发生了众所周知事件后,印尼的政局发生巨大变化。刘耀曾返国后,学校行政工作由刘宏谦副校长负责,艰苦支撑了半年有余。次年5月,印尼政府宣布关闭所有在印尼尚存的外侨学校(约有600余所华校),于是创办了近21年的印尼最大的华侨中学之一的巴城中学于1966年7月停办。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