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0年08月14日
按日期查阅

解读俄罗斯联邦最新核威慑力原则

香港:李紫枫
  

‘这短短六页的文件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重申并进一步巩固了俄罗斯的核威慑力原则以及确实性,使莫斯科未来在国际关系的各种纠纷中,也得以泰然的处于不败之地。
  莫斯科于6月2日发布了一份名为“俄罗斯联邦核威慑力的基本国家政策原则与方针”的行政命令,并附有总统普京的签名。
  这份文件不单涵盖了俄国往后的核武政策与立场,还包括了各种莫斯科将会使用核武的情况,以及控制核武决定的负责人等。这些过往均只能被外界揣测的“原则”和“情势”,如今均明文写在了俄罗斯官方公开行政命令之内。不过若仔细阅毕这法令,便不难看出,这不仅是一份国际性的提醒、一种警告,更是加强莫斯科核威慑力确实性的一个步骤。
  核威慑力——莫斯科的军事轴心
  鉴于俄国首次明确道出其核威慑力的原则,文件当中不论是详细列明,还是隐含的讯息都相当多。此文件关键之一,在于第17条——在面对核武以及其他大规模杀伤力武器时,俄罗斯将保留其使用核武的权利。在对方具侵略性行为的情况下,只要俄国判断国家安全受威胁、自身存在陷入危机,即使对方使用的仅是常规武器,前者也有部署使用核武的可能。
  法令第19条(a)在这点的用字相当暧昧,当俄罗斯获“可靠信息”本土将迎来弹道的攻击,莫斯科便或会使用核武抗衡。至于什么可定义为“可靠信息”,又什么才算得上“国家自身存在陷入危机”,则无详细定义。
  而且,据法令第18条,使用核武的决定全权在于俄罗斯联邦总统,也就是不久前方凭公投解除连任限制的普京手上。换句话说,只要是普京视为威胁国家安全之情势,俄罗斯随时可以发射带有核弹头的弹导。
  不过综合俄罗斯近年的军事发展,这样的策略其实不难理解。
  冷战结束后,两极体系被打破,美国成为全球霸权的唯一领导者。然而,从前苏联灰烬中崛起的俄罗斯联邦的军事实力,还是不容忽视。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最新统计,2020年莫斯科拥有的核武数量为6375件,比华盛顿的5800枚核弹头还要多,且远远抛离美国以外的所有核武拥有国。
  事实上,莫斯科之所以能在军费开支少于他国,却仍能在21世纪继续维持其坚固的军事地位,核武以及国家的核武政策是最为关键的一点。相比起美国去年在军备花费的6860亿美元,GDP(国内生产总值)比美国德州还要少的俄国,在2019的军费开支只有651亿美元,却也佔全国GDP的3.9%左右。
  军费开支不完全代表军事力量,因每年的军费开支并没有把已有(现存)军备计算在内,且军事力量还涉及许多如军队作战经验、政策及统筹等考量。可若俄国没有了核武作为巩固国家安全、防止具挑衅和侵略性行为的主要武器,相信莫斯科不可能拥有现在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普京在这个时候重申俄罗斯的核武立场与核威慑的使用,明显是要告诉世界,俄国依靠核武的军事实力还在,且不容被挑战。
  此文件一改过往风格,明文尽列莫斯科的核武政策与立场,其实变相是在进一步巩固俄罗斯的核威慑。因为核威慑的确实性,很大程度建基于该国是否有使用核武的觉悟和准备;而那些外交修辞和威胁,至乎详尽道出哪些“行为”具挑衅性,并将被视之为军事威胁,俄国将“会”部署核武。
  比方说,法令第10条就声言,俄罗斯有在任何情况部署核武摧毁潜在对手,并对其造成无法弥补之伤害的能力,以及实行此等部署的绝对准备与兵行险着的决心。
  这些具体资讯与严正声明,正是加强核威慑效果的手段——以相互保证毁灭(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简称MAD)原理阻吓任何敌方野心或侵略性行径。然而在这里更值得注意的是,文件确立并证实了莫斯科逐步升级到缓和(Escalate-todeescalate)的原则——法令第4条明确指出,一旦战争爆发,俄罗斯将利用其核威慑力,以防止武装冲突进一步升级,并在有利于莫斯科及其盟友的前提下结束战争。换句话说,俄罗斯将会不惜一切代价让其取得最后的胜利,即使这意味着发动第一轮核打击。
  这份行政命令或为俄国未来使用核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理据。事实上,这是极度危险的Brinkmanship(边缘政策)。因为这种源于现实主义的威慑理论(Deterrence Theory)的政治决定,本来就有着各式各样的缺陷,例如假定所有决策者均会下理性决定,而低估了意外擦枪走火的概率等等。可如果从过去10年的事件中,可以看到现实并不会总是依着剧本走。逐步升级到缓和这种试图以相互保证毁灭,胁迫他国就范的政策,随时会导出一发
对的时间点
  至于俄罗斯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发表这样的“严正声明”与“威胁”,解释有二:让普京再表其强硬立场与态度,为2024年其总统任期届满后继续掌权铺垫,此为其一。其二便是降低其他核武拥有国与其联盟,干预俄国与其他国家之冲突至乎战争的意愿和概率。简单来说,也就是警告美国以及其盟友,别再插手乌克兰的“事务”。
  事实上,细看文件中有多项法令条文,列明俄罗斯将使用核武化解军事威胁之状况,例如当非核武拥有国的领土,被部署核武以及其运输系统等,部分可谓剑指乌克兰。可就如第12条(b)所指,只要是俄罗斯联邦视作潜在对手的政权,任何导弹防御系统、核武运输系统、中程、短程的巡弋弹道,甚至非核武的高超音速武器、无人战斗航空载具以及导能武器的部署,均会被视作具侵略性的威胁,也即莫斯科有权利实行第一轮核打击。
  这无疑是种威吓,也是一种提醒。如若美国等执意协助乌克兰抵抗俄罗斯,莫斯科不排除将使用其核武威慑力,以及危险的边缘政策,为求取最终有利于后者的局势。加上特朗普在5月宣布美国将退出《开放天空条约》(Open Sky Treaty),在现实主义的框架下,更添莫斯科的疑心,认为不再让彼此进行非武装式空中侦察的华盛顿图谋不轨。
  面对不再如过往透明的军事机制、一落千丈的信任与更多的未知,普京选择此时发出宣告也是意料中事。这短短六页的文件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重申并进一步巩固了俄罗斯的核威慑力原则以及确实性,使莫斯科未来在国际关系的各种纠纷中,得以泰然处于不败之地。
  如今莫斯科态度强硬,与华盛顿相互指责。继美国去年8月正式退出《中程导弹条约》(INF T r e a t y)后,《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 e w START)也将于明年2月到期;若在此之前,美俄双方还没有谈妥条件续约,将撤底动摇着核不扩散的根基。不可收拾的反效果。
  不论是《开放天空条约》《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还是俄国一再重申的核威慑力原则与逐步升级到缓和的边缘政策,唯一可能缓和局势、修补关系的希望,大概就在于11月美国总统选战过后,站在白宫领导美利坚合众国的不再是特朗普,而是拜登。
  (原载于联合早报。作者系香港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