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0年06月17日
按日期查阅

“华语”与“汉语”怎么区别

棉兰:彬赟

  根据史书,中华民族早在唐宋朝代已经有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漂流异国他乡谋生的记录。不过,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有大量的华工,因欧洲工业革命的需求而移居到美洲、欧洲、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当苦力。当年,中华民族即使落地生根在异国他乡了,他们都一直保留了中国国籍,也不是很方便就能得到所在国的国籍。大家都自称自己“中国人”,说的话叫“中文”,写的字叫“汉字”或者“中国文字”。
  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有不少当年下南洋定居在当地的中华民族同胞,第一代移民他们依旧保留了中国国籍,所以在当时自称和他称都是“中国人”。后来都陆续归化为所在国的国籍了,二战结束过后,东南亚很多殖民地国家都摆脱了殖民政府统治,纷纷独立自成了一个国家。无形中,生活在当地该国家的中国人也归入该国的国籍,成为了所在国公民的中华民族同胞。为了和中国国籍的国民不混淆,就不称呼自己是“中国人”,改用了“华人”。中华民族共通的语言也就是“华文”或“华语”,对华人就称为“华族同胞”。
  新加坡和之前的马来亚是当年下南洋最多中国移民过来的地方。二战以前,新马都一直是大英帝国在东南亚最重要的战略据点。1959年新加坡成立自治邦,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与沙巴、沙捞越、新加坡组成马来西亚;新加坡成为一个新加坡州,简称星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自己独立建立了新加坡共和国。新马两国各自独立后,居住在当地的中华民族称为“马来西亚华人”和“新加坡华人”,可是文化习俗和语言都是当年从中国带过来的,当然是一脉相承,也渗透融入了当地的主流语言文化和闽粤方言词汇混合使用。
  中国的民族乐器在中国简称“民乐”;香港称为“中乐”;台湾称为“国乐”;新马两地就叫“华乐”。“中华民族”在新马一带都称为“华族”而不使用“汉族”。词汇就这样的应运而生了。随着语言流行、发展、变异和衍生,逐渐丰富了词汇量。港澳台居民一直使用早期的词汇“中国人”、“中文”或者“国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有56个大民族,汉民族占了大多数,所以就把共通的语言称为“汉语”,这是与少数民族语言和中国各地方言相对而说的。因为全国各地都通行使用的语言,也称之为“普通话”,也是与其他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相对而说的,是“普通老百姓共通的话”。并不是与“不普通的话”相对论。基本上“中文”、“国语”、“普通话”、“汉语”、“汉文”、“华文”、“华语”都是相同的一种语言和文字,也就是全球各国家的中华民族同胞共同互通的一种语言和文字。
  根据马来西亚联营出版有限公司的“最新汉语大词典(世纪版)”解释“华人”1.中国人。2.指取得所在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华语”指汉语。
  根据新加坡联邦出版社的“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汪惠迪编著,里头“华语”的解释是:新加坡华族的共同语。卢绍昌先生说:从新加坡的观点看来“华语”是新加坡人创制的、土生土长的词儿。因此,新加坡编撰的“华语”词典为“华语”下的定义应该是“新加坡或东南亚人称华族的共同语”了。
  陈重瑜博士认为华语是“华人的共同语言”,(惟有“华语”能恰当地代表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所谓“中华民族”在中国之内,不分种族;在中国之外,不分国籍)。“华语”一词的使用不但在东南亚地区是既成事实,在中国大陆、台湾及其他地区也开始出现了。(《华语研究论文集》第1-7页,新加坡国立大学华语研究中心出版,1993年5月,新加坡)新加坡所谓“华语”跟“汉语”不是同一个概念。词典也说在新加坡“华族”和“汉族”不是同一概念。东南亚国家的华人都不习惯用“普通话”或“现代汉语”,更不能用“国语”,因为他们都有自己国家的国语,如新加坡的国语是马来语。因此,东南亚国家的华人都用“华语”。词典标注了(形同实异),在新加坡另有含义的词语。不过,词典没有更详细解释在新加坡与中国如何形同实异法?小弟自己参考了很多部不同版本的华文词典注释“华语”就是“汉语”。没有找到怎么样区别这两组词汇。
  阅读了新加坡廖建裕先生的文章说:新加坡采用的是“华语”而不是“汉语”,应该是根据新加坡一些华文研究工作者的定论和词典说的“华语”和“汉语”不是同一个概念。我知道在东南亚的华人一般都很少使用“汉语”或者“现代汉语”这样的说法,不过,我搞不清楚新加坡人说的“华语”不等同“汉语”的概念说法是如何的不等同呢?很渴望能得到专业人员的进一步讲解。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