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0年06月02日 第2020-06-02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副刊与时政评论是纸质媒体的灵魂

  一家纸质媒体,尤其是华文报,欠缺副刊与公正的时局评论,就犹如失去灵魂,缺乏吸引力的苍白读物。而能拥有活泼多样的副刊作品,不论是各种流派的文学创作,举凡小说、散文、诗歌,小小说等,加上排版新颖夺目,必能大大增加报刊的可读性。而拥有立论公正及时的时事评论文章,则必增加报刊在读者眼中的分量,增加与发扬报刊的媒体舆论导向引领作用,能够充分体现发挥媒体对社会的正能量引导职责。
  所以副刊与评论的灵魂作用,缺一不可。事实证明,一家副刊与评论都编辑到位的报刊,读者群必多,市场占有率必广,影响至广告客户也必增多,相反不重视副刊与公正的评论,读者必寥寥无几,订户虚少,广告也自然锐减。因此把握住副刊与评论的灵魂作用,落力打造副刊样式的多样化,吸引各路写作者,尤其是较有名气的作家,尽量营造给他们在副刊里发挥才华的平台,文化工作者是一群深具活力的报刊顶梁柱,是报刊在社会上发挥效应的得力执笔写作者。缺少了他们,报刊就缺乏了影响力与生命力。
  印度尼西亚的华文报,更是一个富有历史使命的正能量媒体,在印尼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华文报曾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是印华文坛鼎盛期,这时期著名的印华作家有黄东平、阿伍、沙里洪、平鸣、望野等,就算是在苏哈多独裁统治的32年里,坚韧的印华文友还是充分利用了当时唯一的《印度尼西亚日报》,见缝插针地发表华文作品,或是在国外发表文学作品。也确实在那华族文化被封杀的黑暗年代,脱颖而出涌现了好些著名的华文作家,如莫名妙、罗密欧·郑、冯世才、严维真、西茜丽亚、林万里等等。
  尤其是2000年印尼民主开放后,印尼群岛各地复办了许多华文报,如国际日报、千岛日报、印尼商报、星洲日报、印华日报、讯报、正报、好报、电子新报等。这些日报的副刊与评论文章,都办得有声有色,更是涌现了一大批新时代的华文作家,如李卓辉、陈正详、袁霓、莎萍、阿蕉、容子、沈唯真、李金昌、松华、金梅子、华实、晓星、高鹰、文苗、卜汝亮、雨村、顾长福、云风、阿里安、叶竹、李平定、廖彩珍、夏之云、岩石、余凡、林越、杨国兴、小红、金潇等等。初步估算约有500至1000人的写作者,这是一群华文报的忠实读者,更是华文报源源不断的供稿来源者。这批华族文化人,包括报馆编委、老报人和记者,其所发挥的文化影响力不容低估,就是靠着他们的手中华文笔,数十年来,与各地众多的华人庙宇一起,让印尼华族永葆华人传统习俗,始终没有被同化,更使得华文方块字在印尼永远恒存了下来。印华文友正是印尼华文报业赖以生存、不可估量的文化生力军。
  所以印尼的华文报业,应该十分珍惜这批硕果仅存的华族文化人,理应开辟更广阔的副刊平台,提供给他们发挥文化才华的园地。事实雄辩地证明,二十年来印尼华文报里的副刊:《东区文苑》、《东区文学》、《火种》、《赤道火花》、《硕诃桥》、《文艺火炬》、《耕耘》、《印华文学》、《绿岛》、《凤凰》、《诗页》、《东盟文艺》等等,勤勤恳恳的副刊编委,兢兢业业,二十年来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的华文写作者,由此应运而生组织起来的文学团体:“印华作协”、“东区文协”、“万隆印华文学社”、“苏北作协”、“万隆作协分会”、“井里汶作协分会”以及各地文学爱好者俱乐部等,发挥了团结各地文友的桥梁作用,是印尼华人文化团体积极的有生力量。
  印尼华文作家就是在这些副刊里造就锻炼出来的,许多人还成功出版了个人专集,数近百计的印华文集成为了印华文坛的宝贵资产,必将永传后世。所以只有通过副刊才能弘扬印华文学,让印华文化后续有人,永远在印度尼西亚恒存下来。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情势下,强化报刊的时事评论力度,培养熟悉本土国情的评论员,以正确的立论观点导向,指引华族认清局势,居安思危,确保华族在危机中认清方向,力争与兄弟族群一起,长期和谐共存。
  如今世界面临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肆虐,几个月来各国都采取了社交防控居家隔离举措,使得各国都面临了经济重创的不确定局面。印尼华文报更不能幸免,使得本来就经营惨淡的报业困境,订户越来越减少,更加雪上加霜。棉兰的《好报》不得已停刊了,一些报业也采取裁员、减版、调整版面等措施,以维持运转,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面临疫情的非常时期,正是应该紧紧团结各地的文化生力军,充分发挥各地文友的文化影响力,协助各地代理商度过难关,确保各地订户不停止订阅,以及游说热心商家继续刊登广告。应该看到,文友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能尽文化基因绵力的正能量。
  敬爱的文友们,让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坚决支持华文报业,疫情当前,共克时艰。巴厘省:意如香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