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0年03月12日 第2020-03-12期 >> 第A3版:华社新闻
按日期查阅

冬瓜的故事

汪大庆Moma

  “一棵藤上结一颗瓜,一共108颗。二楼平台四十多平米,挂36颗瓜,三楼平台有七十多平米,挂72颗瓜。”蔡先生对他的冬瓜如数家珍。
  他的冬瓜不是躺在地上而是悬挂在空中。这是雅加达印华作协文友俱乐部成员在主席袁霓女士、社联主任叶冬珍女士组织下到雅加达西区日兰巴蔡联城先生的私宅参观"空中农园"时的惊奇发现。
  蔡先生的瓜仿佛凭空而生——枝蔓从木制围栏里的配方土壤中伸展出来,悄悄地爬到空中的支架上开花结果,四十天就长得宛若灯笼满天。
  蔡先生种瓜,种的是心情、种的是文化、种的是对土地的热爱。正好那么大面积,他就正好种了108颗,就像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里面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一般,都有灵魂,群星荟萃,悬挂在他宅院的高处。每当微风拂过,仿佛就会有悠扬的钟声。
  作协会员田葵芬女士是蔡先生的老朋友。她告诉我们,蔡先生出生于北苏门答腊岛山口洋,但父亲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清末时候从广东潮州来到印尼。因经营米粮有方,家业日渐兴旺,却一直心念故国家园,从不忘督促儿子学习中国文化记住祖先的根,所以蔡先生的肚子里就装满了中国故事,时不时会把故事拎出来演绎一番。——他曾经种植石榴。石榴树枝繁叶茂、果实甜美,尤其是成熟开裂的石榴,一嘴鲜红、喷吐万籽,像喷吐红红火火的生活;籽实粒粒饱满鲜明却团团紧抱。蔡先生中国式导演的天分被激发了——他组织一大家子祖孙三代几十口人丁在自己种植的石榴树前合影,其乐融融、生气盎然,一片多子多福、满门和睦、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气象。
  蔡先生仿佛承袭了父亲兴业的粮食情结,从小就喜欢侍养作物蔬果,对那种小小种子变成累累硕果的感觉很享受。孩子们成年之后,蔡先生就提前退休,把成衣工厂的生意交给子女打理,自己专心做起了世外桃源的田家翁。他曾经种植过无数作物,这次种了冬瓜,获得了魔幻般的成功——这巨大的果实映照于那纤细的藤蔓传达出不可思议的神奇意味,给蔡先生带来无限的愉悦,他高兴地叫文友俱乐部的朋友们一起来分享。
  成熟的冬瓜各个庞然大物,昭然若揭地高挂在枝头炫耀。最重的那个有20公斤,把僵硬的竹竿压得弯曲,蔡先生叫它瓜王,决定今天把它摘下来分给朋友们——果肉可以吃,瓜籽可以留作种子。
  陈美致老师想帮他,手指触碰到表皮,立刻抹下一层冰霜一般的粉末,瓜皮随之显出幽深皮实的色泽来。“看,这就是冬瓜的得名——成熟的冬瓜表皮发白,像落了一层冰霜,所以叫冬瓜。它的原产地在中国南方,实际与寒冷的冬天没什么关系。”博学多识的大作家丁剑先生一番解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蔡先生用冬瓜和自己园圃里出产的其他蔬菜佐以海产品等为大家做了可口的饭菜,叫大家多吃点、吃多点。“冬瓜真是好东西,具有润肤美容、降脂减肥、防癌抗癌、预防高血压高血脂、护肾利尿等等食疗作用……”蔡先生不厌其烦地向朋友们介绍冬瓜的好处,显然心情十分惬意。而我的记录则显得是在给蔡先生做冬瓜广告一般,实则,蔡先生的冬瓜早已被熟客低价预定一空。而今天的聚会仿佛就是给冬瓜们的一个成人礼。蔡先生的乐趣在稼穑之间,至于粮食,吃了就是正途。
  大家说说笑笑:绝对纯天然、无公害、无污染绿色保健食品,一定多吃点、吃多点。主席袁霓女士的夫君陈德胜先生对文友俱乐部的有趣生活一向十分喜欢,常常客串活动。他高兴地说:“吃了多少年饭,今天还是第一次亲眼看着这样大的瓜从空中取下,送到厨房加工成美食,然后热气腾腾地端上桌子。”
  读书、写作、舞文、弄墨、追寻愉快和有意义的生活并把它记录下来,这就是印华写作者协会日常的生命状态。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这群有着中国血脉的先生们在顽强地坚守,顽强地在心灵的原野上唱着同一首根文化的恋歌,几十年如一日地传递着生命不屈和岁月不负的精气神,如星星一般从容优雅地闪耀着。(作者系中国外派教师/印华写作者协会供稿)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