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0年03月04日 第2020-03-04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林越

神游富春江

——细品1500年前的美文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有幸拜读了毛主席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很喜欢诗中后段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几位同学间常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相互勉励,而“富春江”也成了我们对苍茫神州的美好想象。
  这首七律是毛主席于1949年4月写给因党内乱局而准备回乡隐居的国民党元老柳亚子,借用严子陵隐居垂钓富春江畔的典故,劝柳亚子先生留在北京参加建国工作。喻示不要说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的水太浅,在这里观赏游鱼要远胜于富春江,点明可以有大作为。
  富春江在中国浙江省钱塘江上游建德市梅城镇一带,是新安江与兰江汇合后的河段。全长68公里,河宽 500 至 1000 米。富春江以水色佳丽而著称于世,素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尤以桐庐境段为最。古人云:“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清美。”
  醉人的景色,加上文人的妙笔“日出江花红胜火,零星江水绿如蓝”、“两岸绿树凝滴翠”、“翠色随人欲上船”,或是“一江流碧玉、两岸点红霜”的秋色,“诸山皓然”、“寒江独钓”的冬天,千百年来积淀成厚重的文化底蕴,让富春江蜚声中外。
  此外,倘有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画卷,日后几经易手,有很长一段时间,名画的下落成了一个谜,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6月,名画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富春山居图》是一幅纯中国水墨画的自然山水,是一幅东方韵味的哲学意境;是一幅浸透中国文化跌宕的辛酸记忆,是一幅历经劫难浴火重生的不朽画卷,是海内外华人及有识之士心中的文化瑰宝之一。
  最近,在微信程序中看到《与朱元思书》的千年古典,以优雅的文笔、宽敞的襟怀描述富春江的幽美景色及和谐自然。惊艳之余,特意摘录以饗诸位文友、同好。
  书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后段细绘:“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谈。南朝梁文学家吴均(469~520年)这篇小品,简练明快,作者乘舟从富阳随流到桐庐,清江游鱼碎石,湍水激流涛声,鸟蝉和鸣、猿啼绕耳、山树如画。仅百余字便生动勾勒富春江绮丽风光,被誉为写景精品,吟诵时令人有美不胜收之感。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此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排解胸中苦闷。吴均经历动乱而萌发热爱山水之情,《与朱元思书》是他融合景与情而写给知心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以讲究形式而创新的“骈文”,写下这篇流传百世、雅俗共赏的千年佳作。
  文中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魅力,借以传达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即不同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入世,也有别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表露对自然山川的崇敬,对和谐生命的赞颂。比前者少了那份严肃,多了些洒脱,比后者少了那份悲切,多了些豁达;那“放下”的平常心,令古今读者深感亲切、共鸣。
  魏晋以来产生的文体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立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吴均在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超凡脱俗,而富春江也因此文而传扬,千年不衰。
  笔者和很多人一样,倘无缘在富春江上泛舟游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传世的画卷中,从古今的诗歌美文中,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随着各自的体会,神游壮丽的“富春江”。
  3月3日 写于廖省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