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3年12月28日
按日期查阅

中国测试可重复使用航天器

廖省:林越

  今年10月下旬,中国著名通信专家项立刚发表言论,认为中国的科技实力已超过了美国,在材料、新能源和通信能力方面遥遥领先于美国,美国已经不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这番观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不仅仅是网友,一些知名人士也参与了这场论战。
  何祚庥院士引用了前清华副校长和施一公院士的意见,认为中国在多项领域虽然获得突破,但并没有“领先”,与美国的科技仍存在差距,中国科学界应勿骄勿躁、精益求精。
  《新华社》于12月16日消息,中国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航天器将在轨运行一段时间后,返回预定着陆场,其间按计划开展可重复使用技术验证及空间科学实验,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术支撑。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18日刊登《中国航天连发大招》的报道。称中国航天近日连续行动:14日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再次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翌日又用长征五号遥六运载火箭将遥感4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展现中国航天科技的迅猛发展。
  香港《亚洲周刊》网里网外的“中国三度成功发射 可重复使用航天器”评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三枚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首枚与次枚分别发射于2020年和2022年,皆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发射。”认为可媲美美国SpaceX公司研制的“星舰“。
  这三枚“部分可重复使用发射系统”,能迅速穿越大气层,自由往返于地球表面与太空之间,运送乘员和有效载荷;在太空运行后可返回指定着陆场,其间将按计划开展可重复使用技术验证及太空科学实验,将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价的往返方式。
  回顾2020年9月4日,中国首发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再于2022年8月5日,运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这是该型火箭第18次执行的发射任务。在轨飞行276天后,于今年5月8日返回预定着陆场。试验的圆满成功标志中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舆论认为已经可以比肩美国的航天科技。
  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介绍,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类就已开始对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相关技术的探索。经数十年研发,主要航天大国已拥有不同程度的技术储备,形成多种重复使用的运载器方案。各国在发展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的策略上采取更加务实和慎重的态度,近期多以两级入轨系统为发展重点,同时积极探索单级入轨方案。
  多级入轨方案是采用多级构型,将有效载荷运送至所需近地轨道,按需返回地面,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器。单级入轨方案则是采用单级构型,可返回地面并重复使用的运载器。
  其次,根据起降方式,可分为垂直起降方案:采用长细体构型,火箭动力发动机,垂直起降。第二类,垂直起飞水平着陆方案:采用升力式构型,火箭动力发动机,垂直起飞,但水平着陆。第三类:水平起降方案:采用升力式构型,先进动力,以水平姿态起降。外界认为,中国重点研究让航天器“水平着陆”,显然是要赶超美国在这个领域的优势。
  此外,根据回收方式,可分为“部分重复使用方案”:即运载器更换部件后可重复使用或部件回收后重复使用。另一种是完全重复使用方案:即可完全重复使用的运载器。
  专家分析,火箭发动机技术已相对成熟,是当前工程应用的首选推进方式。组合动力则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正围绕组合循环发动机技术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试验验证。火箭动力两级入轨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的技术,是目前国际重复使用技术所关注的焦点。
  人类发展航天技术,探索浩瀚太空,主要目的是认知太空、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太空移民将极大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探索太空的重要终极目标之一,而在实现那些伟大理想之前,首先应该考虑推动“太空旅游”,因为它更可行,甚至在不久的将来触手可及。
  我们可以想象,太空旅游不仅让旅游者感受失重的漂浮、俯览地球美景、欣赏太空风光,更重要的是对促进人类大规模进入太空、利用和开发太空发挥至关重要的激励作用。
  太空旅游应该并不深奥,起飞阶段像火箭发射一样,因没有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所以不能环绕地球飞行。游客无需穿宇航服,可带手机拍照发朋友圈;运载器爬升到距地球约100多公里的亚轨道上,停留约10分钟后依靠惯性像飞机一样返回地球,水平着陆。运载器本身有纠错功能,不必担心轨道偏差,旅游过程约30分钟,按预定程序全自动飞行。
  慨然回首,近二十年来,美西方在航天研发时把中国拒之门外,在太空合作方面用狂傲的“沃尔夫条款”抵制中国。
  感恩中国历届领导层的坚定信念,无数科学家和劳动者的贡献,让“天宫”“嫦娥”“神舟”“北斗”成为世界瞩目的大标题。
  相信中国正在测试研究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功,让国际友人及海内外华人欢欣鼓舞!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