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12月06日 第2022-12-06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汉学家 (8)

达哈纳(A.Dahana)、约翰尼斯·赫尔利安多(Johanes Herlijanto)

  结语
  汉学这门学科,最初由西方学者及基督教徒所开创,后在众多华人汉学家的努力下开始在印尼发扬光大。对于由荷兰汉学家构想的印尼传统汉学,华人汉学家们不仅把它继承下来,还将它加以发展使之成为了一门与时代接轨的学科。这些华人知识分子,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与学生一道,参与了现代中国研究在印尼的推广。他们辛勤付出后的成果也十分显著,他们培养了一批中国问题专家,虽然人数有限,但已准备好为印尼共和国政府效力。而促成这一切的正是汉学教育倡导者们之间的不断合作,这些人不只有荷兰汉学家和华人汉学家,还有“土著”汉学家。
  如今他们将如何延续彼此之间的合作?我们当然都希望他们的辛勤工作以及接班人的勤勉付出可以一直坚持下去。然而,最近的发展情况却反映出汉学研究正面临着一种威胁,而这种威胁正是源自其自身的。如今,大部分专门培养中国问题专家的教育机构只关注于汉语的教学,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学。不难理解,随着中国这一新兴强国的出现,特别是在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汉语同中国一样已经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事实上,作为亚洲大国之一,印尼需要对他周边的国家都有个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
  由于过分的注重汉语教学,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汉语学习上,因此很难深入地去了解中国其他方面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及中国同包括印尼在内的各国之间的关系往来。如果放任这种倾向继续下去,由曾祖森教授及其跟随者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传统汉学与中国研究,将来引起的共鸣可能越来越少。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更为全面的中国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此外,印尼自身的大学教育体制也是导致这种令人忧心现象的原因之一。在西方国家,教育体制的存在就是为了培养不局限于某个院系或者某个研究项目的专家学者。一般来说,语言方面的教育只有在特定院系才会实行。例如汉语教育便是由汉语言文学院(Departement 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开设的,该学院是高校里专门教授语言及文学课程的院系之一。当然,开设语言教育的还有那些专门培训各种外语的语言中心。那些对语言之外的领域感兴趣的大学生则需要到别的院系修读课程,如历史、政治、国际关系、社会学等等。有一个叫做“亚洲研究”(Asian Studies)的项目,它使得大学生们能够专注于除了语言外的亚洲各国其他非语言领域的研究。
  印尼公共教育机制的另一个缺陷便是它设置过多的必修课程,而这些课程基本上跟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毫不相关。结果,学生们毕业后会发现他们所学的还远远不够,甚至不符合工作要求。我们在印尼也经常听到招聘方抱怨,聘用的高校毕业生“还未能上岗”。
  因此,我们不希望现如今这种消极现象在汉学领域持续下去。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三册)》。本篇完)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