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11月21日 第2022-11-21期 >> 第B7版:世界文化之窗
按日期查阅

邓思杰(加拿大)

遥远之地的支教人
  

多年前移居加拿大,在
  职场上颠沛流离了一段时间,我很快意识到,重返课堂,是我的必由之路。好在返校读书,无论什么年龄,在加拿大都很正常。移民们走的,本就不是寻常路。
  坐在乔治.布朗学院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铺展一段异国的读书生涯,重续往日的学生时光,仿佛细雨梦回。
  我的那些同学们,肤色白黑黄棕,年龄高低错落,个子高矮胖瘦,各呈风采。开学第一节课,我座位的左边,一个30多岁德国裔小伙,一道很深的伤痕留在了右脸正中,看上去极像刀疤,不知他邂逅了什么。几次张口欲问,以示关心和怜惜,又怕文化差异,引起他的不悦,误解我竟要探究他的个人隐私;右边,则是一位包着淡蓝头巾的阿拉伯女子,她嗓门大,不时裂嘴露齿朗声大笑,很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而课间与我聊天的一位同学,来自伊朗,脸相英俊,身材匀称,他坦承是难民,四十五岁,三个孩子的父亲......
  第一节课前,教室门口涌来一群人,他们鱼贯走到阶梯教室前面,有序排开。一位年过五十,中等个子的白人女士,从他们中间走上讲台。她笑意盈盈,对这群人介绍了一番,她自己是安大略省有关移民英语课题研究组的负责人。接着说了一些欢迎新同学之类的场面话,继而很认真地宣布,要同学们在20分钟内写一篇英文文章。
  事出突然,我不知道第一节课要搞英文写作,简直措手不及。当时究竟要求我们写什么,已经记不得。但是我记住她说,这篇英文作文,不会算成绩,目的只是摸底,看看新生,特别是移民,进校时的英文水平。
  她还说,这次英文摸底,连同未来的英文水平跟踪调查,是这个课题的一部分。她进一步加以说明,今天的英语作文,虽然是自愿参与,但希望所有的同学,特别是移民同学都参加。如果愿意被课题组进行跟踪调查,包括课业进展和将来的职业发展,还有一些物质奖励。
  A4作文纸从前排开始,一波波递到后面,传递声浪停息,教室忽然安静,她在讲台前凌空四顾,随即宣布,“作文开始。”
  她的秒表,立即滴答滴答走动计时,毫不留情。
  过往,我没有养成阅读英文报纸的习惯,看英文小说散文也很有限。手边那些出国生活留学之类的英文短文汇编,仅仅是泛泛阅读而已。我的英语时间,偏重在“听”和“说”上面,这两项基本功是现实急需,租房买东西打电话等,哪一样不需要。英语作文的重要性,一时半时还没有显现出来。现在好了,因果自受,这篇英文作文令我大费周章,我的英语句子,基本上是逐字拼凑,然后按照中文习惯从自己脑袋中衔接而来的。
  这不就慌了么,容不得我谋篇布局,她已经提醒到了最后5分钟,转眼20分钟杀到。
  我们随即被叫停。无可奈何,我放下笨笔,老老实实在课桌后坐着。英文作文骨架还没搭全,文章的鼻子眼睛等紧要处也没弄好,惨不忍睹。大势已去,再多一点时间也于事无补。我心虚地前后左右瞧瞧,还有不甘心的同学,持笔刷刷疾奔。
  “时间已到,”她一字一顿拖长声腔,严肃提醒。
  她们开始收卷。作文卷哗哗地,又一浪一浪地翻滚上去。
  交,还是不交?我心里好不尴尬。
  试卷收了上去,各族同学空坐在在教室里,静静等着下一步的指令。
  阶梯教室前面,课题组的人开始埋头验卷。
  忽听,国语越过黑白黄棕人群,惊心而来。清晰的中文,从那白人女士口中说出:邓思杰,你的试卷呢?请交上来,我们缺你的。
  我稳在那里不动。她知道我是谁?也有不少亚洲人呢。第一次见面,她或许情况不明,对亚洲面孔辨不清犯糊涂呢。
  可她再叫,“邓思杰,你对我们很重要。”
  无人响应。
  她坚持不懈,“邓思杰同学,请你配合一下,好吗?”
  她的目光,在阶梯教室里,远远近近,不停地来回拉锯着。
  我有些不宁,开始动摇。
  教室里彻底安静,老外同学听闻国语,茫然写在脸上。而她在翘首以待,依然在坚持和等待着。
  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啊。
  时间静止了。
  到这个份上,我HOLD不住了。众同学都在等我出来认领,那个名叫邓思杰的讨厌家伙。
  人到中年,还需要矫情吗?相对于丢丑,勇气和坦荡更可贵。我的英文不好,又如何?我以后尽力而为,才是关键。我的内心,自己跟自己博弈着。再说,已经拿定了这个专业的入学通知,已经坐在了课堂上,他们也不可能有反悔的余地。
  那份已经藏进包里的英语作文,宭迫地走出黑暗,它背后嘀咕的潜台词是,“不是说自愿的么!”不过,我的理性已经超越了肚皮官司。
  同学四散而去,教室人语已休。
  她还在讲台前,低头整理着一份份作文试卷。我走到她面前,由衷赞叹,老师你中文真好。继而问她,哪里学的中文?她说,在加拿大读大学期间,另外,也得益于在山西省教英语时。
  曾经,她在山西支教多年,然后在黄河边的一个地方,带了两个中国孤儿,回到生养她的这座城市--多伦多。
  她至今未婚,把精力倾注到两个中国养女身上。她时常带两个孩子,去唐人街买一些中国特色的东西,把中国元素带进家里;食品调料,会选用一些中国风味的东西,比如酱油、醋等;春节来临,她居然热气腾腾地包饺子。周末,她必送孩子们去中文学校,那是两个养女文化之根。
  说到山西,我说那地方,地处中国西北部,发展相对要慢一些。当年读书和毕业寻找工作时,我们江浙沿海一带的人,一般不会选择去那里。
  而她则说,看到许多中国朋友移民加拿大,她很高兴。而将来有一天,她想重新回到中国去,还是去青海或者山西等西北一带,还是去支教。那些地方,“其实还是很落后的,需要人们做一些事。”
  我语塞了。
  毕业离校,我顺利找到一份专业工作。我把找到工作及其近况,通过学校的电子邮件告诉她。
  她回信说真是好消息,邀请我和太太于某个星期六,去她家里作客聊天。我和太太热烈谈论起这事,聊起她的两个中国女儿,我们的同胞,讨论该买什么样的见面礼去合适。
  不知何事所绊,我们没有赴约。再后来,大约6个月后,我已经打不开学校的电子邮件,失去了和她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
  许多年过去了,她的话与人时常回闪在我的记忆里。
  课堂上她扫视的样貌及一字一顿的腔调:“邓思杰,你的试卷呢?请交上来,我们缺你的。”
  说来惭愧,工作安定后,释放出大把时间,可我对英语依然是粗放经营,得过且过。年龄,不是很好的一种借口。如是今日与她面见,我恐怕只有尴笑以对,有负她对我的那份执着和坚持。
  两个中国养女该读大学了吧?十多年时间迅速,或许她俩已经大学毕业,学有所成。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她俩遇上有着大爱的养母,何其幸哉!
  有爱就有家,某一天,当她俩踏上航程,远访故土,回首往事,愿她们心中无憾,一路温暖相随。
  作者简介:加拿大中国笔会理事,文章见于《香港文学》,美国《侨报》,美国《世界日报》,台湾《中国时报》,《海外华人短篇小说选编》(第二辑,美国南方出版社)等报刊杂志书籍。曾获“加拿大,我的故事”征文枫叶金奖。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