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11月19日 第2022-11-19期 >> 第B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我的故事篇集》之“吃在垄川” (1)

三宝垄:夏木匠

  三宝垄,又叫垄川。
  三宝垄是一个寺庙林立的城市,古寺庙院、大大小小少说也有十多间有余,仅是唐人区便有六个之多,而在一条长不足一公里的东条街gg. pinggir就有三间矗立的古庙,是一个古色古香,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古城。
  印尼独立初期,三宝垄就已经有了四间中文书店(黎明书店,恒生书店,利泰书店,文心书店)一间小学(中华公学)与五间中学(华侨中学,中国中学,华英中学,三宝垄中华中小学,新友中小学),还有东街(与恒生书店隔巷并排)宋姓的一位老先生所开的一间名叫“合隆”的兼卖中国信笺文具与文房四宝如毛笔、砚台、“五百斤油”等各种墨块、九宫格纸等以及其他甜食咸味的国货罐头食品店。
  这些文物与历史遗迹,现在拆的拆了、改建的改了,荒废失修易手的也不计其数,三宝垄原有的“古色古香”早已成了陈迹。还幸存留十数个大大小小的古寺庙院到如今还保护得很完好,香火依然缭绕,十分鼎盛。
  我是土生土长的三宝垄人,一出世就一直呆在三宝垄,一呆就呆了八十一年,对于三宝垄的人和事,有着比别人更深的眷恋和记忆。
  小时候的记忆,少年时的憧憬,壮年的拼搏,老年的落寞,对三宝垄确实有着难以磨灭的眷恋,午夜不时萦绕心尖,真令人情何以堪,而对这些古色古香悠远的记忆,憧憬和缅恋唯有从追忆里去寻回重温。
  三三东条街Gg.Pinggir:三座寺院庙宇,三家中国菜馆,三间华人理发室。
  (一)三个庙宇
  东条街是三宝垄唐人区内几条街衢中最宽阔、最热闹也是最繁荣的一条街,长不足一公里的街道却立有三座相间相近的庙宇寺院(东壁庙、灵福庙、泽海庙)还有一座寿福庙,虽然在同一条街,但已不属东条街而属十九间街。证明了住在三宝垄的华人从那个时代一直留传到现在多是非常虔诚,膜拜礼佛心善慈仁的善男信女。
  (二)三家菜馆
  1.“吉云居”
  “吉云居”是一个姓林的广东人开的二楼建筑酒家,菜色可口美味闻名,经常接办喜庆生日喜宴。除了开菜馆又在隔壁开了间烧烤店,专卖烧鸡烧鸭与叉烧、三层五花肉等肉类烧烤,还有那每周仅烤烧一次一只的令人垂涎三尺的整只乳猪仔。
  每到中秋佳节,为迎节应景,则又备制月饼出售,盛及一时。是三宝垄鼎食者的好去处。
  2.“品全香”
  “品全香”是一个姓许的福建人开的。
  “品全香”菜馆,有一个叫“许三手”的炒手/厨师,顾客都叫他“季三手TjekSamsioe”,我本以为是因为他炒菜时手快眼明味美而得的花名,但他的几个孩子跟我同学,有一个与我同班,看他们每逢注册时,在父名一栏里添的也是“许三手”三字,原来是真名。
  这里的名菜是炒米粉、鱼鳔汤、金钱肉等。可惜只传到第三代孙子辈就没有后人继续经营。
  3.“民乐酒家”
  “民乐酒家”是一个姓黄的广东亚伯开的。黄老先生是三宝垄“三万兴”龙狮武术团的拳头师父KunDaoShehu”,也是三宝垄广肇会馆的元老之一。
  这里最着名的菜色是他独家自制的“鸡卷KeeKian”,与别家菜馆做的绝不雷同,还有那“炸子鸡”,炸得”脆香甘鲜”、而那炒得半干还湿的“沙河粉”(粿条Kwetiau),炒得独具滋味,香飘扑鼻。其他鱼肉菜肴羹汤,都令人食指大动,其味美可口更不在话下了。
  说到三宝垄的小食餐庭饭馆,就不可错过“庐山酒家”。
  “庐山酒家”位于马达兰街一个热闹地段的两层楼菜馆,是一个姓林的广东人所开,所做的陈皮鸭非常出名,还有八宝鸡以及清蒸三板豆腐,同样使人吃得口水“滴滴流”。
  如果你想食粥,你可以到亚弄街Gg.Warung较为平民化的“文质菜馆”去,那里的鱼生粥闻名三宝垄;辣椒街Gg. Lombok要到“大觉寺”转弯处,有个姓李的广东人开的烧烤店也以卖“鸭粥”而得名。
  辣椒街又有两个很有名的面食店,一间是一个姓陈的广东人开的“合记”专卖云吞面,另一间是姓谭的广东人经营的“湘记”面食店,“湘记”做的云吞软滑爽口,自打的鱼圆弹而不韧,做的“豆腐角”馅实甘鲜脆口、肥而不腻、香甜可口。
  我比较喜欢“湘记”做的面食。
  年少时,当袋子里有些钱的时候,总喜欢悠哉游哉跑到那里独自吃一碗云吞(馄饨)面,或者是一碗豆腐鱼圆汤,一个人坐着轻吞慢咽,边吃边与那矮矮胖胖的主人阿伯用家乡话天南地北闲聊着,却也有一番情趣,一乐也。
  还有大巴刹PasarDjohar对街旧公共汽车站Stanplaat BisDjohar并列摆置一排排售卖印尼菜肴饭肆小餐馆里,其间有家“日日来”中国菜馆,价钱惠实,烹饪手艺还算不错,生意做得也挺热闹。
  从这里过街向西迈步,越过西阿伦阿伦广场,就在“奥利安”戏院BioskopOrion隔壁有一家海南人开设的“万隆菜馆”RestaurantBandoeng,不用说主菜自然是“海南鸡饭”了。
  在“奥利安”戏院与大回教庙间的一条路中段,每天下午傍晚时分有一位阿姨与两个快是“大姑娘”的女儿帮手摆档买牛肉圆,客家人做的牛肉丸果然也另有一番风味,肉丸圆大、弹而不硬,脆口而不散,汤羹鲜美甘甜,入口留香。
  我与我那个难兄难弟很爱看牛仔片,每当“奥利安”戏院放映新的牛仔片子,我俩尽可能不错过,时常借口班上有学习小组而跑去“奥利安”戏院看两点半中午场的电影,散场时大约是黄昏五时左右,我两便“顺便”去吃碗牛肉丸才回家。后来次数去的多了,自然而然变得更熟络起来。
  是“一朝生来两朝熟”吧,我这位兄弟对那位年纪较大的大姑娘好似萌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遐思,就经常带我一起去她们的摊档吃肉丸,而我也乐得“每请必应”,多享口福。
  (可惜我这位兄弟后来娶的是一个在“车停(车站)”一带开卖羊肉羹汤,羊肉烧烤餐馆主人、姓王的女儿。)
  当时在三宝垄卖羊肉羹汤,羊肉沙嗲(烧烤)的并不多,华人卖羊肉沙嗲尤其屈指可数,除那一个姓王的大叔在“车停(车站)Stanplaat taksi opeletYaik一列餐馆饭肆间卖的一个外,还有两个卖羊肉沙嗲,羊肉羹汤的华仔(侨生),一家是嘉布兰街Djl.Kapuran的Sate dan Gulai Kambing Kapuran,另一档是“吉兰戏院BioskopGrand”旁边“大众社”大庭前广场的SateKambing Gelora”,三个卖烧羊的在三宝垅当时脍炙人口。
  烧烤时那混淆的烟味油香弥漫空间,弥久弥远,闻了使人腹中雷鸣,食欲大振,是每一个爱吃羊肉者的好去处。
  (三)三间理发室
  1.在东街“咸宜金铺”斜斜相对有间理发室,记不起理发室是什么店号,是一个姓张的大叔所开,张大叔四十开外,娶个穿着沙龙的唐人女(女侨生)。他有个长得像足荷兰人的独子与我同班,同学们都叫他“荷兰阿伦ALunLondo”,张大叔自己是老板兼做理发师傅,主顾多是唐人区里开店的阿叔阿伯老板。
  2.“古月靝理发”
  沿街走过去,大约是东条街中段、与81商店打对面的又有一家“古月靝理发”是姓胡的大叔开的,胡大叔是老板也是理发师傅,娶的也是穿沙龙的唐人女(女侨生),他的几个子女也与我在同一间学校念书。
  由于住家与学校距离很近,有时候放学我没有直接回家而跟他们跑到理发室的家里去玩。
  看人理发原来也是件有趣的事。看那理发师傅剪理好头发后,便把椅子慢慢转个角度,朝着光亮,拿起耳挖子小心翼翼的替客人挖耳屎,而看那个客人频频微掀着嘴嘶嘶吹气,难为他也真会忍耐着去“消受”那痒而且痒、即难受又舒服的感觉。挖完耳屎,胡大叔把椅背较的斜斜的让客人半躺着,跟着在他下巴嘴上两腮抹上一层皂沫随手涂得均匀,拿起亮闪闪的剃刀在他脸上轻轻摸着,一刀又一刀慢慢地刮着,我看得有些不寒而栗,反看被刮的客人却很安静的合起眼睛半斜躺着任由理发师傅摆布,显得格外的舒服和享受。
  3.“有美”理发店
  在灵福庙左近也有一家“有美”理发店,理发师傅是道地的侨生,丧偶,与独子鳏夫独居,平时管家教子理发,也够他忙得了,顾客多为熟人好友是侨生华仔。
  就像胡大叔一样,封刀后由他门的男儿继续在理发一行干做下去。
  几年前这两个不同门户理发继承人几乎在同一年先后过世,而三宝垄除此也没有华人理发师了。
  2020年10月26日初稿
  纪念蜗居垅川81年
  是年八十有一岁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