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11月16日 第2022-11-16期 >> 第A6版:综合新闻
按日期查阅

2022中印尼经贸合作交流会成功举办

侨交会印尼巴厘岛采销中心正式启动
嘉宾们合影
会议现场
嘉宾们会后交流
郑咏诗现场发言
产品展示

  【本报讯】当地时间11月14日下午,在G20峰会即将召开之际,深圳侨商智库国际民间交流中心于印尼巴厘岛召开2022中印尼经贸合作交流会,正式启动侨交会巴厘岛采销中心(以下简称:采销中心),全年持续展示中国及印尼的产品、技术,以商协会网络结合线上推广,聚拢市场需求信息和采购渠道资源,积极推动两地经贸交流,助力复苏与发展。来自印尼、马来西亚、中国香港、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商协会代表以及2022侨交会(雅加达)智能科技展的展商代表等80余人参加活动,深圳侨商智库国际民间交流中心执行理事长、侨交会集团总裁郑咏诗,巴厘岛潮州公会会长林有德出席活动并致辞。
  深圳侨商智库充分发挥
资源优势:编织RCEP供需商贸网络
  本次2022中印尼经贸合作交流会的重头戏之一就是国际民间交流圆桌会,依托各国各地华商熟悉当地市场需求、产业资源及发展状况的优势,以产品和项目为纽带,搭建信息共享、商贸对接、文化交流的平台。圆桌会议以“交流,重建,连接,复苏”为主题,来自RCEP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商协会代表畅所欲言。
  马来西亚潮州工商总会吴源盛会长表示,解决严峻的经济复苏挑战已成为后疫情时代各国的主旋律,他提到,马来西亚今年制造业出口快速增长,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复苏势头。粤港澳大湾区是集电子、电器、医疗、制药、汽车、机械工程,生物技术、智能家居等领先产业领域的先区,马来西亚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他希望,马来西亚潮州工商总会与侨交会继续扩大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领先产业来马来西亚投资发展,提供先进技术资源。越南广东商会徐丰培会长提到,虽然越南还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今年的进出口总额连创记录。疫情和世界地缘政治波动并未影响越南与中国的经贸合作,RCEP协议的正式生效将进一步为东盟国家特别是越南,创建一个稳定和长期的市场,为地区经济复苏和发展提供新动力。他指出,越南急需引入农业水产科技、种养殖、食物深加工及商业厂等行业投资发展,应用高科技和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促进高科技农业区建设和贸易便利化。香港潮晋会陈诚杰主席介绍了他作为一个香港青年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并不断向东南亚市场拓展的商业规划;新加坡青年团代表杨耀平分享了教育培训行业的市场信息和前景;侨交会展商代表欧卡智舶CEO朱健楠推介了水面无人驾驶技术和水面环保服务机器人;创湘公司总经理易湘介绍了以手机壳为核心产品、辐射3C数码配件全域行业的供应链体系。
  自由交流环节后,针对各位发言人提出的问题和需求,郑咏诗进行了一一回应,她表示,侨商智库国际民间交流中心和侨交会致力搭建的是一个务实、开放的平台,明年还将会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尼举办更多展会活动,一起挖掘东盟市场商机,抢抓RCEP新机遇。
  “国家战略结合民间行动”:
侨交会巴厘岛采销中心激活市场动能
  采销中心的顺利落地是深圳侨商智库与巴厘岛潮州公会经过一年多筹备的胜利果实。采销中心总面积达5500平方米,全年持续展示、展览来自中国、印尼甚至世界各地的产品,并集合电商渠道、仓储物流等综合服务为一体,为两国产品和品牌提供持续展示平台和销售渠道,提供互信的场景媒介,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便利与保障。
  郑咏诗介绍到,侨交会巴厘岛采销中心的设立,是侨交会扎根实体经济,积极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帮助两地开展经贸活动的载体平台。印尼客家商会谢晋德主席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巴厘岛所有的社团活动、经贸合作项目都被迫停止,巴厘岛的经济动力旅游业受到严重的打击。在G20峰会即将举办之际,本次经贸交流会召开恰逢其时,聚焦“交流、重建、连接、复苏”的主题也非常恰当,他认为,印尼巴厘岛采销中心的落地是促进两国实际贸易的有效举措,将真正有效吸引两国乃至其他国家参与共赢,有效激发各国开展经济商业活动的动力,提升经济贸易规模,为经济复苏做出贡献。
  据悉,深圳侨商智库国际民间交流中心(InternationalNon-GovernmentalExchangeCentre,简称:INEC)成立于2015年,截至目前,中心全球布点已达54家,分布在全球五大洲18个国家。侨商智库国际民间交流中心通过与各个交流中心的频繁交流与紧密合作,搭建起全球化的网络渠道。截至目前,本场民间交流中心圆桌交流会是侨商智库国际民间交流中心在侨交会及侨交会海外展期间成功举办的第八届会议。民间交流中心圆桌会举办目的是依托华商对当地产品的需求情况及熟悉法律法规的优势,结合各中心的联动,以经贸,文化项目为纽带,围绕各中心如何建设沟通渠道、加强经贸合作、项目对接、产品推介等议题进行研讨,为海内外华商搭建产业信息桥梁、推动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已经成为民间外交常态化平台。
  本报记者叶露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