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2年10月29日
按日期查阅

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中的华人 (4)

汤友兰(THUNG JU LAN)

  社会学家阿利夫·布迪曼
  阿利夫·布迪曼(AriefBudiman),华文名为史福仁(SoeHokDjin),1941年1月3日出生在雅加达。从科罗斯卡尼西乌斯(KoloseKanisius)中学毕业后,阿利夫在印尼大学深造,并于1968年获心理学学士学位。1980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在沙拉迪加(Salatiga)的萨特亚瓦扎纳基督教大学(UniversitasKristenSatyaWacana,简称UKSW)执教,直至1996年。当萨特亚·瓦扎纳基督教大学(UKSW)爆发校长选举危机时,阿利夫罢课以示抗议,最后被开除。之后,他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任教并成为教授。
  亚 当·斯 瓦 兹(Adam Schwarz)在他的书籍《一个等待中的国家》(ANationinWaiting)(1994)中,引用了阿利夫·布迪曼1992年对第三世界民主的分析。2001年,阿利夫与达敏·金斯博里(DamienKingsbury)共同编写了《印尼:一个动荡不安的转折点》(Indonesia:TheUncertainTransition)(2001)。2006年8月,阿利夫获巴克利(Bakrie)奖,这是由巴克利家族和自由学院(FreedomInstitute)共同赞助的、为社会研究领域做出贡献的年度奖项。然而,他拒绝领奖。
  有评价称阿利夫在20世纪80年代依赖理论(TeoriKetergantungan)的辩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国家建设多使用文化理论来进行阐述,比如认为印尼贫穷是因为印尼文化不适应现代文化,或者是因为爪哇文化不太唯物至上。然而,阿利夫认为印尼贫穷是因为印尼遭到资本主义大国的剥削,众多资源被掠夺导致的(Haryo P, dkk, 2007)。同年,自由学院(FreedomInstitute)和阿尔法贝出版社(PustakaAlvabet)联合出版了阿利夫·布迪曼的作品《解放、国家与建设》(Kebebasan,Negara, Pembangunan)。鲁斯菲·阿斯亚卡尼(LuthfiAssyaukanie)和斯坦利(Stanley)将阿利夫在1965至2005年期间发表在各个媒体之上的103篇文章重新编辑成10个章节,并在前面加上探讨民主和建设问题的文章。阿利夫探讨的问题包罗万象,从国家和权力到艺术、文学和文化,面面俱到,而且纷繁复杂(Republika, 2006年9月24日)。
  阿利夫还参与推翻旧秩序统治的斗争。大学时期,阿利夫就参与签署1963年的文化宣言,反对人民文化协会(Lembaga Kebudayaan Rakyat,简 称Lekra)的活动,这些活动被指禁锢了艺术家的创造力(Sambodja,2009)。然而,他的批判态度一直延续到了苏哈托时代。他与他的同事阿力尔·赫延托(ArielHeryanto)合力引发了所谓“语境文学”的辩论(详见Heryanto,1985)。在政治领域里,阿利夫和他的战友们在1973年的大选期间,发动了所谓的“投空白票”(Golput)运动(详见本书第六部分《1965年之后的社会活动家动态》)。
  虽然身居国外,阿利夫依然十分关注印尼问题。关于民族主义,他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他认为,民族主义在实践中面对操纵不堪一击。因此,如果要探讨民族主义,首先要认清是谁、出于何种利益目的在使用该术语。譬如,将民族主义简化为统一的国家形式,就是从雅加达(中央政府)的利益出发,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央对地方的霸权。这样一来,那些看起来想要自由、不愿意屈服雅加达的人就被指责为在反抗民族主义。事实上,这是打着民族主义的幌子行事,好像雅加达就是整个印尼共和国一样。事实上,这对雅加达的上层精英来说,这意味着占尽先机。阿利夫·布迪曼认为,一般对民族主义的定义是当各方都能将民族的利益置于一切利益之上。如果统一的国家对民族发展至关重要,那么这就是民族主义。同理,如果封建制度有利于民族兴盛的利益,那么也是民族主义。假如必须与澳大利亚开战的话,如果这是出于民族利益,那么这也是民族主义。但是,当所有这些均不奏效的时候,那么就不是民族主义。
  人类学家尤妮达·特里瓦达妮
  尤妮达·特里瓦达妮(YunitaTriwardani,华文名陈石宣Tan TjiokSwan),1950年6月1日出生于玛琅。她是首位获得印尼科学学院(AIPI)和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TheRoyalNetherlandsAcademyofArtsandSciences,简称KNAW)授予的人文和社会学领域教授称号的印尼学者。她的论文题为《文化和气候:变化、教训和挑战》(Culture and Climate: Changes, Lessons, andChallenge)(详见Wacana,2010:369-385)。
  她的学术生涯始于1972年。是年,她在巴查查兰大学(Padjadjaran)完成人类学大专课程,后又在印尼大学人类学专业完成本科和硕士的学习。1985年,她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科技大学环境技术中心(CentreforEnvironmentalTechnology,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Technology,andMedicine)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The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亚太研究所的人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80至1982年间,尤妮达·特里瓦达妮出任棉兰北苏门答腊大学人类学讲师。2006年至2009年间,她也担任卡渣玛达大学研究生院人类学讲师。从1982年至今,她一直是印尼大学社会政治学院人类学研究生项目的在职教员;也是家乡基金会(YayasanKampungHalaman)咨询委员会成员。
  1998年,尤妮达被指任为《印尼人类学》(AntropologiIndonesia)期刊总编,直至2003年(https://www,knaw.nl/shared/ resources/internationaal/ Indonesia/ cv_winarto.pdf)。她秉承诺言,通过举办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研讨会,将《印尼人类学》期刊的地位提升到世界级水平。她还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她著有书籍《知识的种子:爪哇病虫害综合治理的起始》(Seeds of Knowledge: The Beginning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n Java)(2004)和《自力更生:印尼植物育种农民的奋斗故事》(Bisa Dewek: KisahPerjuanganPetaniPemuliaTanamandiIndonesia)(2011)。
  作为印尼科学学院(AIPI)人文和社会学领域的教授,尤妮达必须提高学术好奇心,发展学术文化,提高社会建设中学者的角色。为了不负使命,尤妮达在卡渣玛达大学任教时,努力发展一种“思想流派”,即借用其他学科之力打破人文社会学的墙壁,如通过研究、教学和学术刊物等方式。
  尤妮达(Yunita)经常进行农业和人类生态领域的研究,聚焦于农民自强、创造力、知识形成以及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适应等问题。她还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向农民社会介绍农业气象学,旨在帮助农民及有关方面理解和认识农民的各种潜能和所面对的问题。她对环境管理的关注,使她走进了与决策层的交集中。2013年6月,她与农业部以及艾米尔·萨林(EmilSalim)领导下的总统评议理事会研究小组一起,就农药管理的理念制定了执行摘要,并草拟了农业部长关于农药控制的条例。如今看来,上述草案即将获批为总统指令对外颁布(2013年11月21日对Yunita的邮件采访)。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三册)》。本篇未完待续)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