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10月10日 第2022-10-10期 >> 第B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自然科学家 (3)

耶里·维拉宛和陈玉兰

Terry Wirawan & Mely G.Tan
  肯·拉赫鲁(KEN LAHERU)(右)与哈比比(BJ BABIBIE)一起在德国上学

  林竟基
  林竟基(LiemKengKie),后更名为肯·林·拉赫鲁(Ken Liem Laheru)或肯·拉赫鲁(KenLaheru),于1935年8月23日出生于西爪哇省库宁岸(Kuningan)的一个小村庄卡都格德(Kadugede),是一名航天航空专家。本文部分内容取材自万隆工学院-航空校友会(IkatanAlumniPenerbangan,简称IAP)杂志邮件,以及《万隆理工学院航空航天50年》(50 TahunAeronautika&AstronautikaITB)一书。林竟基在村里完成基础教育。20世纪50年代初,他在德国亚琛(Aachen)的技术学院(Technische Hochschule) 上学。上学期间,他还参加了德国印尼留学生协会(PerhimpunanPelajar Indonesia,简 称PPI),并担任财务主管。期间,他与在同一学校学习的哈比比关系亲近。林竟基获得工程师(Dipl.-Ing)学位后,在柏林一位知名教授手下做学徒。但不久后他决定返回印度 尼 西 亚(Yudhanto, 2012: 169)。
  1962年,林肯克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eitDelft)毕业的欧塔尔佐·迪蓝(OetarjoDiran)一起在电气工程系教授航空专业课程,成为万隆工学院航空工程专业建设的先驱(Yudhanto,2012:168;另请参见http://www. ae.itb.ac.id/english/history.pdf)。
  除了在万隆工学院任教,林竟基还是印尼空军的特邀讲师。林竟基与万隆工学院讲师黄宏如(OeiHongDjie)一起为华人学生在万隆建立了“过渡学校”,并在校任教。该学校等同于高中教育水平。他还曾在雅加达的共和大学(Universities Res Publica)任教。该校由印尼国籍协商会(Badan Permusjawaratan Kewarganegaraan Indonesia,简称Baperki)创办(Yudhanto,2012:169-170),现为特里萨克蒂大学(UniversitasTrisakti)。1965年事件(指九三零事件)后,出于对家人和孩子未来的担心,林竟基与家人于1965年移居美国。
  林竟基在美国犹他大学(UniversityofUtah)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斯约克公司(ThiokolCorporation)工作。这是一家飞机和太空材料供应公司。他还笔耕不辍地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一些已作为技术文件被美国航天局(NASA)发布(Yudhanto,2011)。
  2011年5月2日,林竟基在美国去世。
  蓝炳茂
  蓝炳茂(NaPengBo)是印度尼西亚著名物理学家,1938年7月31日出生于泗水,是蓝振源(Na Tjin Goan)和郭玉丽(KweeGiokLie)夫妇之子,在家里七个孩子中排行第四。
  蓝炳茂在玛琅接受基础教育,随后因梦想成为一名牧师而在拉旺神学院(LawangSeminar)就读。在这间神学院里,他一直学习哲学和神学,直至1964年被任命为卡默利特牧师(Pastur OrdoCarmelite)。随后,蓝炳茂在德国美因茨大学(Universitat Mainz)继续学习神学,还修习物理学并获得文凭。1974年,他在德国康斯坦茨大学(UniversitatKonstanz)完成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研究(Setyautama,2008:244)。
  1978年,蓝炳茂返回印尼,成为印度尼西亚大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学院讲师。知名物理学家约翰纳斯·苏尔雅(Yohanes Surya)就是他的学生。
  任教25年后,65岁的蓝炳茂于2003年退休。蓝炳茂会说英语、德语、荷兰语和拉丁语。他的著作《现代物理学》(Fisika Modern)和《分子物理学导论》(FisikaMolekul)是印尼学习物理学的必读书籍。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三册)》。本篇未完待续)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