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9月24日 第2022-09-24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医学界的华人 (2)

苏迪士纳·希玛万苏里阿迪·古纳万

(Sutisna Himawan Suriadi Gunawan)
  

李建友和夫人李杨鸾英
  李建友(LieKianJoe)(出生于1915年)是战前医学研究领域建树颇丰的学者。在他大学时期,他就担任邦内(C.Bonne)教授的助手。邦内教授是医学院的病理科科主任,同时也是《荷属东印度医学期刊》(GeneeskundigTjidschrift voorNederlandsch,简称GTNI)的主编。期间,李建友做了许多关于寄生虫病的研究,例如研究裂体吸虫/血吸虫(Schistosoma)、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裂头蚴(Spargana)和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由于他
  的研究成果突出,在毕业前他就已经获得推荐,并且在毕业后不负众望成为一名医生。他恪守职业道德,在研究毛圆线虫的生命周期时,他没有用其他人做测试,而是选择了在自己身上做毛圆线虫感染实 验 (Japaries, 2005)。
  1950至1980年的
  医学研究
  印尼大多数的医学研究成果主要由荷兰医生取得,并发表于《荷属东印度医学期刊》(GTNI)上,在这本期刊上鲜少见到土著医生和华人医生的论文。然而,1950年后,包括华人医生在内的印尼医生,逐渐在医学研究领域大显身手。直至20世纪70年代,大部分的医学研究成果发表于印尼医生协会(Ikatan Dokter Indonesia,简称IDI)出版的《印尼医学杂志》(MajalahKedokteranIndonesia,简称MKI)上。
  为了进一步了解华人在医学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杰出贡献,笔者在研究《印尼医学杂志》(MKI)的目录时,发现有一些华人研究学者用华人名字署名。1951年至1970年(Zaman,1976)和1971年至1982年的目录(SjamsudindanTjokronegoro,1983)给笔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在1970年之后再查看目录就收获甚少,因为这期间大部分的华人医生或研究学者已经改用印尼名字。除了《印尼医学杂志》,另外有用的参考资料要数国家研究事务部(DepartemenUrusanResearchNasional)出版的两本书,分别是:《印尼医学的发展历程:从荷兰人抵达印尼时期 至 1965 年》(Sardjito, 1965)和《1945-1965印尼研究:第一册卫生领域》(PoorwoSoedarmo,1965)。
  本文主要介绍曾在上述提及的两本期刊和两本书上发表研究成果的华人研究学者,并且只提及第一作者。此外的一部分是笔者的老师或熟人。由于时间有限,牙医、兽医和制药等领域在此不作详述。
  寄生虫学
  李建友(LieKianJoe)在战前孜孜不倦地研究寄生虫学,可以称得上“印尼寄生虫学之父”。1942年至1947年,他在苏多莫·佐格罗尼哥洛(SutomoTjokronegoro)教授领导的病理学研究所(LembagaPatologi)当助手。后来,他到荷兰、英国和法国进修,学成归来后,他被提拔为讲师。1952年,他担任了印尼大学医学院(简称FKUI)的寄生虫病学和常见病教授。
  李建友在教学上兢兢业业,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笔者有幸曾师从李老师),在教学之余,他还做了许多研究。他的研究领域并不局限于寄生虫学,他还从事细菌学、病理学和真菌学的研究。其细菌学研究对象包括伤寒杆菌(Tifoid/Paratifoid)、大肠杆菌病原体(E.colipatogen)、痢疾杆菌(KumanDisenteri)和结核菌素反应(Reaksi Tuberkulin)等;寄生虫学研究对象包括棘口属/棘皮瘤(Echinostoma)、裂体吸虫(Schistosoma)、钩虫属/血管瘤(Ankylostoma)、蛔虫(Ascaris)、绦虫(Taenia)、丝虫属(Filaria)、内阿米巴属/变形虫(Entamoeba)、疟疾(Malaria)、蝇蛆病/肌病(Myiasis)和血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等;真菌学研究对象包括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藻菌病/真菌病(Phycomycosis)、毛霉菌病(Mucormycosis)和圆孢球虫病/尾孢菌病(Cyclosporiasis/Cercosporiasis)等。李建友发表论文多达230篇,其中大部分刊登于国际学术期刊。在他的指导下,其助手都成为研究学者,并获得博士学位。这些助手被派到棉兰、巴东、万隆和望加锡等地的医学院,为寄生虫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1960年至1972年,印尼大学医学院(FKUI)寄生虫学科的职员已经饱和,因此,李建友被印尼大学(UI)借调到位于吉隆坡隶属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of California)的国际医学研究与培训中心(简称 ICMRT)。随后,他移居至美国,在旧金山担任国际医学研究与培训中心(ICMRT)兼任教授/副主任(Adjunct Professor/ Associate Program Director)。他继续投入到寄生虫学研究中,尤其是关于裂体吸虫(Schistosomiasis)的研究(Japaries,2005)。有几位曾师从李建友的华人学生,后来也成为教授,他们分别是:高新(E.Kosin),又名郭益华(KuoEhHoa)、斯利萨西·卡达胡萨达(Srisasi Gadahusada,又名黄淑耀(Oey SiokYauw)、比纳尔迪·哈迪查雅(PinardiHadidjaja),又名章玉平(TjiongGiokPin)、维塔·普利巴蒂(WitaPribadi),又名方黄慧玉(Poey-Oey Hoey Giok)和简·苏西洛(JanSoesilo),又名罗绍贤(LoSiauwHian)。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三册)》。本篇未完待续)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