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9月22日 第2022-09-22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人情味儿

夜笔悟者

  曾有一对西方学者夫妇,在中国游历数年之后,打算余生定居在中国。而他们所在的欧洲大学同事们,对此很是不解,他们在邮件中向这对夫妇轰炸式的问了许多问题,问题的核心便是:欧洲应有尽有的现代化生活,足以使一个人获得最大的幸福感,究竟为什么还要选择在相对并不十分发达的中国落地生根呢?这对学者夫妇在给同事们的邮件回复中,只写了一个词:人情味儿。
  人情味儿,是一个不难解释,也是一个不难体会的词,只要对眼前的现实世界稍有履历的人,对此都有一定的认识与感受。它诞生于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感情关系体系,存活于各种制度规范之外,游走于各类人际活动之间,既是将心比心的情感柱石,又是维持人与人之间不同情感黏度的粘合剂。
  相比于以逻辑推理式作为哲学思考角度的近现代西方国家人们,所喜欢的有序、有规、有法的古板生存方式,和在以中国为首的东方国家那种脱胎于哲理思辨式的哲学视角下的人们,热衷于有情、有义和有爱的传统生活方式,后者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彼此的距离,更能最大化的消弭陌生感所带来的疏离感,而这些内容聚众唯一,其核心词便是人情味儿。
  人情味儿是社会和谐与国家团结的重要粘合剂。面对既定的现实社会,如果人情味儿较为寡淡,将是很危险的;就像易碎的瓷器,放在了没有防止震动气泡膜的箱子里,在运输的过程中就会很容易出现破损一样,是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依赖于彼此的信任与互助,而像汶川地震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便是国家和人民团结典型案例里,极具人情味儿的体现。反观此次新冠疫情的西方国家,在面对亟需的医疗物资,不惜背弃当初同气连枝的誓言,将路过门前的医疗用品围追堵截,这不但是作为国家已经没有了人情味儿,甚至是毫无人道的强盗行径。
  人情味儿尊重理性,却又不完全独立于理性之外,甚至有时与理性水乳交融。比如在中国面对出租车连闯数个红灯,只为将乘客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急诊的处理事件中,交警不但没有扣分罚款,甚至最后还给出租车公司送发了表扬信——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情味儿这种看似无形的东西,在这则新闻中,体现的实实在在,而又淋漓尽致。
  相信在那对学者夫妇的眼里,西方社会并不是没有人情味儿,只是略显寡淡,远不如东方国家沉淀下来的厚重和浓烈。稍作思量,我们更不难发现,人情味儿这种让人心头一暖的东西,与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哲学理念有关,但最关键的,是原生社会状态下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基础感情,始终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华夏民族的情怀,这种情怀让人们心与心贴得更近,也更有温度。
  为什么想家,想的是那种人情味儿。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