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9月16日 第2022-09-16期 >> 第B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中医和中药 (2)

李金龙(LEE KIM LEONG)
中药店一景

  1960年,印尼和中国的外交关系非常好。苏加诺总统在北京访问时,接受了肾结石治疗。1962年,苏加诺的肾功能越来越衰弱时,中国专门派遣6位中西医专家到雅加达为苏加诺诊治。这一消息提高了针灸治疗在印尼的声誉。
  在苏哈托总统掌权初期,中医药的发展还算顺利,并没有太严格的监管。但到了1970年,政府出台新规,要求中药店必须雇佣一位药剂师来监督药品的售卖。同时要求在药店行医的医师必须在行医前向所在省级卫生厅申请许可证,方可在中药店驻诊。违反此项规定有可能被告上法庭。这成了中药店的一大打击。后来这个规定逐步放宽。
  1975年印尼卫生部颁发一条新的法令,严格管制药品的进口。在此项法令下,每一品种药物的进口均须印尼卫生部药物管制机构列号注册,才准出售。特别是明文禁止中成药的进口,并下命令各省卫生局转告中药店在1977年12月31日以前,应把所有中国成药售罄。尽管如此,印尼中药进口商则通过其他渠道,从香港和新加坡继续进口中药,以满足印尼华裔和印尼土著的保健需求。
  最终,中医获得了政府的认可。1974年末,雅加达卫生局长赫尔曼·苏西洛(Herman Susilo)建议在雅加达成立中医师组织,后来该组织被称为印尼中医协会(IkatanNaturopatis Indonesia,简称 IKNI)。该组织致力于促进雅加达中医师的医疗实践。而在全国范围内,为了发展传统草药及普及人民的保健政策,印尼政府于1976年将各印尼生草药公会(PerkumpulanJamu Indonesia)、药商公会(GabunganApotikSeluruhIndonesia)
  及有关药业组织一概组成为全印尼药业公会(Gabungan Perusahaan Farmasi Indonesia)。目前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有三千多名。政府也准许七家持有执照的中药店进口草药:雅加达五家、泗水一家、巨港一家。
  1992年第23号法令的出台可谓是中医发展的一大喜事,该法令把传统中医列入卫生部认可的治疗方式之一。
医疗室和诊疗所
  除了中药店,一些医师和慈善家自殖民时期已经通过医疗室和诊疗所来经营医疗业。例如在1900年由全印尼华裔成立的中华会馆(TiongHoa HweKoan)。他们邀请中医师在某个地方驻诊施药,免收诊疗费和药费。
  1911年,一批来自中国的中医师在东爪哇泗水市创办同济医社(Poliklinik Umum TongTjeeleSia),这是一所中医慈善机构。令人惋惜的是,有关该医院创办经过的历史资料已荡然无存。
  在印尼中医发展历史上,有组织形式的中医医疗机构,现有据可考的是1930年间,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市(Pontianak)有一群华裔仁人善士联合创建一所中医留医所,名为“中华养病所”(Rumah Rawat-inap PengobatanTionghoa)。
  “中华养病所”的创立是现由一位姓郭者捐出一块地皮,后再由一批社会热心人士集资兴建而成,并成立一慈善委员会负责管理,同时邀请坤甸市名医王梦秋(WangMengQiu)、陈若庸(ChenRuoYong)等医师轮流诊病。这所留医院收容了一些年老无辜、孤苦伶仃、贫病交迫的华裔同胞。日本占领时期,这所中医留医所停办,印尼独立后复办。然而,由于前来留医者日众,主办机构不胜负荷,这所留医所最终停办。1970年,西医黄木翔(Huang MuSiang)发起成立基金会,把“中华留医所”改建为“仁爱医院”(Rumah Sakit Ren Ai/ RumahSakitCintaKasih),变为西式现代化医院,一共办了将近20年。由于财政上入不敷出,最终在1988年完全停办。
  在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印尼中医诊所纷纷在各省以基金会的名义设立。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三册)》。本篇未完待续)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