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9月12日 第2022-09-12期 >> 第B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中医和中药

李金龙(LEE KIM LEONG)

   编者按
  法国的高级研究员克劳婷·苏尔梦(Claudine Salmon)曾撰写一本书,名叫《文学的迁徙》(Literary Migration,1987,2013)。她曾说迁移不仅是中国人迁移,中国文学也跟随中国人一同迁移。如果我们套用此概念,那么中药也是跟随中国人来到东南亚,包括进入早就有许多华人定居的印度尼西亚。来到努山达拉群岛(Nusantara)的中国移民中,有许多是中医师(Sinse)或是传统医疗里的中医专家。但无法确定的是中医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来到印尼群岛。据说有许多中医师跟随着航海家郑和(ChengHo)和他的舰队来到东南亚(1405-1433)。然而未能确认他们是否最终定居在努山达拉群岛。但可以确定的是,自荷兰殖民爪哇以来,在这片赤道的土地上就已经有中医师和中医术。
  数百年以来存在于努山达拉群岛的中华传统医术不仅为华人居民所熟知,而且被介绍到土著群体中。中华传统医术现已成为印尼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在城市内,也在村落中。在这些村落里许多居民家境贫寒并且需要依靠传统药物,其中一种就是中药。
  中医师李金龙(Lee Kim Leong,1926-2008)曾担任新加坡中医专科医院院长,多次开展关于在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中医历史研究。1995年,他曾出版一本小册子,名叫《印度尼西亚中医药发展史略》,系统地记录了自荷兰殖民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医的发展。以下文章选自李金龙书作,原文为华文,由廖建裕缩减,再由苏里亚·迪萨斯特拉(卜汝亮/SoeriaDisastra)译成印尼文。本文乃根据印尼文版本、参考原文转译成中文。
   廖建裕
  清代初期,张廷玉及其同僚汇编明朝官方史书《明史》称,三佛齐(SanFo Qi,即现在南苏门答腊省的巨港)向中国明代进贡的物品众多,其中药物有:乳香、芦荟、苏合香油、没药、安息香、檀香、胡椒、香油子等。综观所列,大多贡品是药物,其中包括药品和香料共四十种。
  据《 瀛 涯 胜 览 》(Pemandangan Menakjubkan diSamudraRaya)、《星槎胜览》、(Pemandangan MenakjubkanSepanjangPelayaran)、《东西洋考》(PenelitianDuniaTimurdanBarat)和《东西番国志》(Sejarah NegeriAsingTimurdanBarat)等书的有关记载,郑和下西洋时,运往印尼等国的物品,计有青花瓷盘碗、樟脑、橘子、茶叶、漆器、雨伞、黄金、银、铁鼎、铜线、绸缎、丝绵、金属制品等等。其中药物就有樟脑、麝香和大黄。
  郑和船队主要是以中国的手工艺品换取印尼的土特产。这种互通有无的交换,从而促进了中印两国的交往,增进友谊。
中药在印尼的发展
印尼中医中药是随着华族移民而逐步地发展起来的。中医中药是华族民间的保健疗法。所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医中药。在印尼,最早发展中医中药的是中药店及其驻诊中医师;或者是经营中药店者兼职中医师。大部分医师的中医药知识是从祖辈传承下来,或是从老师、医师或他人学习得来。最早关于在努山达拉群岛华人药店的记载是荷特曼(CornelisdeHoutman)的航海日记,他曾带领荷兰人首次航海到努山达拉群岛,航海日记中记载道“在爪哇岛西端的万丹地区,是16世纪以后兴起的一个国际贸易港口,华人经营各种各样的店铺,市场一片繁荣,有中药店、布店、家俱店、杂货店……”
  自从17世纪荷属东印度公司(VOC)垄断努山达拉群岛的贸易以来,中医开始发展。以中药店为中心,中医师仅在各中药店里提供驻诊服务。中药店必须申请营业执照,而医师不必持证,可自由行医。
  在日本占领时期,中药店可以继续营业,中医师也允许行医。但因为印尼各岛与外国的联系几乎切断,中药来源非常缺乏,医师难以行医。直到印尼独立后,中药店才再次活跃起来。
  在苏加诺执政时期,印尼政府对中医中药的管制,大体上和荷兰殖民地政府统治时期一样。不同的是,只有在中药店的营业执照上附加注明不允许在店内售卖禁药药品,天然药物(Obatalami)则不加限制。中医师也一样,不须要领取行医准证,自由行医。1959年第十号政府条例(PeraturanPemerintahNo10/1959)则造成阻碍,其规定华族零售商不准在乡村区经营。在这项法令下,乡村区的中药店也同样受到影响。上述条例范围放宽后,情况开始好转。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三册)》。本篇未完待续)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