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8月13日 第2022-08-13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基础科学与科技 (2)

玛丽·索默斯·海杜丝(MARY SOMERS HEIDHUES)
书籍《郑和与东南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封面

  其他领域
厨房之外,还有许多外来词汇指向来自中国的“技术转移”。“cat(油漆)”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其他的词汇,还有与印尼华人移民活动息息相关的,方便做生意的toko(商店)、suipoa / sempoa(算盘)。在西加里曼丹岛各地,还有许多人将dacing(大秤)与华人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种大秤在15世纪的马六甲(Malaka)和100年之后的亚齐(Aceh)早已广泛使用(Jones, 2009:11; Lombard, 1990:256, 399-400)。买卖中的其他重要元素,如picis(角,一种铜币或锡币)或seng(分,一种中间带方孔的硬币)是在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地区制造。此外,人们还使用华语kowri(玳瑁)来称呼另一种更为古老的“玳瑁币”。从14世纪起,爪哇地区就出现了中国的picis(角)。如今,这些中国picis(角)虽然已经失去了支付功能,但依然大有用处,尤其是在峇厘岛(Jones, 2009:149)(详见本书第三部分《峇厘印度教祭神仪式中的铜钱》)。
  另一关于技术适应的例子,就是将马车改装为印尼别具特色的交通工具becak(三轮车,马车或牛、马拉的大车)。此外,扁担及其两头的箩筐也有可能是来自中国。这两个工具让搬运变得十分便捷。虽不能说完全不费气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省了力气。当地人马上仿而效之。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手推车(Wheelbarrow)上。不过,手推车的使用仅限于邦加岛。在这座岛屿上,华人通过生产使这座岛屿闻名的文岛白胡椒来增加黑胡椒的种植,而黑胡椒在这座岛上早已广为人知。
  郑和:一个特殊的例子
  陈 达 生(Tan Ta Sen)(2009)在对郑和(或称三宝/三保 Sam Po)的生活背景及其在东南亚伊斯兰教传播中所扮演角色的研究中指出,这期间也发生了科技转移现象。从1405年至1435年,郑和奉中国(明朝)政府之命,多次率领庞大的舰队对东南亚地区进行考察。在此期间,可能会有许多舰队成员在印尼,尤其是爪哇地区定居下来。他们向当地人民介绍中国物品和技术,为当地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和是来自云南的穆斯林。早在郑和时代之前,就已经有阿拉伯、波斯及其他国家的穆斯林商人和使者在中国南方港口城市如泉州和广州定居。他们或他们后裔为这次远洋探险贡献了很多专业技能。在郑和(Zheng)的舰队中,大多数船员都是穆斯林。因此,学者们相信中国的穆斯林在爪哇岛伊斯兰教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详情请见本书第一部分《华人在努山达拉群岛传播伊斯兰教》)
  陈达生描述了中国各个港口城市穆斯林居住情况的变迁。唐(618-907年)宋(960-1279年)时期,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定居中国。起初这些外来者必须居住在一个叫“蕃坊”(fanfang)的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区域,就像20世纪以前荷属东印度的华人必须居住在规定区域一样。因此,穆斯林群体与中国本地人往来的机会寥寥无几。蒙古族当权时期或元朝时期(1271-1368年)废除了这些区域。新统治者允许在行政管理、军队和其他领域中使用伊斯兰人才。这些阿拉伯和波斯后裔虽然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但他们依然是外国后裔,甚至还恪守伊斯兰教教规。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将中东地区制作地图、药物、历法、灌溉水利技术、数学和建筑等技能传播到了中国。
  这些穆斯林(也有非穆斯林)先于郑和去过爪哇,许多人加入郑和的远征舰队。与中国其他移民一道,他们带去许多中国先进技术。陈达生坚信他们将中国瓷器制作、冶金、纺织、造船、建筑、渔业、农业和医药领域的高新技术传播到了印尼。这些农业技术、种植和农具制作的方法开始在爪哇及其它地区使用。有些移民还在爪哇岛沿岸及其它地区建造了中国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详见本书第一部分《中国工艺与爪哇岛北岸古清真寺的建筑》)。他们还在当地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同时,他们还将这些国家的许多产品带回中国,激发了中国人对草药、香料、海产品、奇珍异兽和原材料成为中国和东南亚之间数世纪以来的贸易产品的支柱。
  陈达生略显夸张地渲染了华人的影响力。例如,他称郑和的一名船长于1413年从占婆(Campa)移居爪哇的拉森(Lasem)。在那个城市,船长的妻女们教当地人制作带有中国图案的峇迪(Batik),如今这种峇迪已成为拉森(Lasem)峇迪与众不同之处(Tan, 2009:197-203)。然而在中国,峇迪被称为蜡染,只是边境少数民族的工艺,鲜为人知。所以,大多数专家都不相信峇迪是从中国传播到爪哇的。虽说中国图案影响了拉森和其它地区的峇迪制作,但15世纪以前的历史已难以考证。
  在《新剑桥伊斯兰教历史》(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一书中,韦德(Wade)也强调了中国东南部各港口城市的穆斯林群体与郑和西洋之行之间的关系。在这件事上,他与陈达生的观点有所不同。他认为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穆斯林群体不仅由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的后裔组成,还有来自占婆(Campa)的穆斯林。
  在郑和的随行海员中,马欢可能是最为出名的一个。由于他和其他几人的功劳,郑和下西洋,到访努山达拉群岛的过程得以被完好记录下来。他们大多数水手都住在这些岛屿上,尤其是爪哇岛。在爪哇岛,他们发现了一些华人居住区。根据马欢等人的记载,许多当地华人都是穆斯林,甚至在当地居民普遍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地区,亦是如此。经过一番辩论后,学者们现已承认中国商人和移民在爪哇岛伊斯兰化的初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作为技术革新者的角色。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三册)》。本篇未完待续)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