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2年06月18日
按日期查阅
椰城一帘烟雨

——台湾影星刘皓怡小传

闻 喜
歌剧《夕鹤》海报

  11、演出歌剧《夕鹤》
  六七十年代,曾有一部日本民族歌剧轰动两岸,这就是《夕鹤》。1979年,日本著名作曲家团伊玖磨携歌剧《夕鹤》赴华演出,给北京、天津、上海的广大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位名叫与平的农民,救了受伤的仙鹤。仙鹤变成美丽的女子阿通,和与平结为夫妻。为了报答与平,阿通用自己的羽毛织成珍贵的千羽锦。贪婪的商人挑唆与平,逼迫阿通织更多的千羽锦,并且违反约定,偷看阿通纺织。于是阿通又变为仙鹤飞走了。
  这个故事来自日本“鹤妻”的传说,是日本第一部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剧。电影《白鹤报恩传》,就是改编自这部歌剧。
  比大陆早十年,《夕鹤》在台北演出,是台湾音乐界创纪录的一件事,开创了台湾歌剧的先河。据记载,当时的台北市长高玉树大力促成《夕鹤》的排演,他对音乐颇有鉴赏力,是在首创台北市交响乐团之后,对音乐界又一大贡献。曾在日本留学与工作的高玉树,是知名政治家,戒严时期以非国民党籍本省人身份,成为台湾重要官员。
  源自西方的歌剧,是综合文学、戏剧、舞蹈、美术与音乐的舞台艺术,当时的台湾音乐界还全然陌生。全剧以日语演出,主要演员来自日本,由台北市交响乐团伴奏。刘皓怡等十个合唱团成员演出农村的孩子,有男女独唱与合唱。皓怡是女主唱,男主唱是知名童星游龙。团伊玖磨亲自训练这些小演员,学唱日本歌曲与演绎舞蹈。
  1969年9月20日、21日晚,《夕鹤》在台北市中山堂演出二场,现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据《民报》的报道,《夕鹤》的演出作为乐坛盛事,给台湾音乐界深刻的启示与深远的影响,给剧场工作者上了极其重要、促成进步的一课。十年后,台湾又推出这部歌剧的中文版,剧名改为《可爱的牧羊女》,陆续在港台以及东南亚演出。
  舞台的灯光变幻,西方交响乐器的演奏,日本著名歌唱家的演唱,都给小皓怡留下难忘的印象。尤其是团伊玖磨亲自指导演唱与舞蹈,让她对表演有了初步的体验。皓怡庆幸自己有机会参与演出这部歌剧,她至今还保留着剧本。
  在《夕鹤》演出第二年,皓怡又参与了对台湾来说有意义的一次演出。1970年,皓怡正读小学六年级。那一年的暑假,妈妈带她到暑假儿童话剧团报名。
  皓怡事先并不知道要去做什么。现场考核的老师,让皓怡先进行自我介绍。当她提到自己学过国术时,老师就让她表演一段,她便表演了一套“小虎燕”。这是基础的拳术套路。皓怡又说学过舞蹈,老师让她再表演一段舞蹈。皓怡在全无准备下,临时编了一套“天鹅湖”的动作,有头有尾地跳下来。表现得相当镇静。在场导演一眼看中了她。
  皓怡被录取后才知道,这是儿童剧《金龙太子》在招募小演员。
  1967年,被称为“台湾战后剧场第一人”的李曼瑰,为了响应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发起成立“中国戏剧艺术中心”,是台湾第一次有计划性地推动儿童戏剧的发展。经过两年的酝酿,于1969年创立“儿童教育剧团”。李曼瑰是广东省台山人,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文系。
  儿童教育剧团团长王慰诚,则是湖北黄梅人,能编能导,于1970年创作《金龙太子》等儿童剧,获得不错的反响。
  《金龙太子》源于“孝感动天”的故事。该剧共有五个演出组,在不同日期与不同时段登台表演。时长约一小时。登台的演员很多,有说有唱。皓怡在其中一个演出组,担纲演出女主角。舞台没有麦克风,台词要喊出来,才能让最后一排的听众听得见。
  皓怡小小年纪,就演出过歌剧与儿童剧,可见她在表演方面具有天分。而真正发掘她的人,正是妈妈。刘母一直把她朝文艺表演的方向培养,皓怡也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哥哥、姐姐们看着小妹成长,由衷地替她高兴并引以为傲。
  (未完待续)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