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6月13日 第2022-06-13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椰城一帘烟雨

——台湾影星刘皓怡小传

闻 喜
刘皓怡与父母、哥哥姐姐全家合影

    6、两岸骨肉情
“带我回去吧带我回去吧/我闻到故乡泥土的芬芳/带我回去吧带我回去吧/我听见母亲呼唤儿回故乡……”
  台湾歌手任贤齐这首《老张的歌》,是以眷村生活为背景,为其父和台湾老兵们所唱,道出当年眷村人在“原乡”与“现实”之间挣扎的心态。
  刘皓怡排行老小,家人称“小妹”。她与姐姐、二哥一出生,命运就被注定了。出生在外乡,生活在岛上,对原籍一
  无所知。姐姐在台湾出生较早,当时父亲还没有调动到台北。二哥与皓怡出生在台北,他们俩与大哥与姐姐年龄差距比较大。只有生在大陆的大哥,对南京留有些许印象。没有被带出来的大姐,则音讯全无。
  眷村,军眷住宅区,媒体报道时多称“军眷村”,是迁徙至台湾的国民党军及其眷属的生活基地。眷村走出大量名人,包括演艺界名人,形成一种特有的“眷村文化”。
  眷村遍及岛内,多达500多处。台湾光复不久的1946年,台湾人口约610万,1949年与1950年,大陆移民有150万,一说近200万。日本殖民50年,三十多万日本移民,加上后期“日本化”皇民教育,模糊了台湾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眷村大陆移民把中华文化重新带进宝岛。
  皓怡的家所在的台北空军眷村,位于台北南机场(原日据时期机场),公交车站有一个“南机场”站名。那一带的眷村,连绵数里,公交车有好几站。
  刘父刚赴台时,随军驻守在台南,居住在水交社空军眷村。水交社是日式宿舍建筑,曾是日据时期驻防台南机场的海军航空队宿舍。国民政府迁台后,水交社由航空委员会(空军总部前身)派员接收,并成为443联队的基地,水交社陆续兴建更多眷舍,以提供给国军官兵及眷属居住。
  刘父从台南调动到台北,住进台北空军眷村。刘家在眷村的一个角上,房前屋后比较宽敞,后院临街。住房有客厅、中厅、若干卧室,还有前院、中院、后院。皓怡儿时曾在中院养乌龟,在前院养鸽子、养狗。一度也养过鸡,是那种白色绒毛的乌骨鸡。
  皓怡家的生活条件较宽裕,从家用电器就可以看出。皓怡出生时家里就有半导体收音机、留声机,读小学时,买了黑白电视机。刘母怕影响孩子的学业,限制他们看电视的时间,允许周末看半小时。
  家中有电话、冰箱和冷气机。冰箱产自美国。在皓怡小孩的眼中,感觉冰箱很大。冰箱刚搬到家时,没有什么东西可冻,刘母就冻冰块和甘蔗给孩子吃。皓怡小学同学没有见过冰箱,曾来家中看此稀罕之物。
  刘父天天上班,穿军装出门,至晚方归。刘母是家庭主妇,煮饭做家务。家里有请佣人,是住在附近的“欧巴桑”(日语发音,指大嫂、阿姨等中老年妇女)。欧巴桑每天早上来洗衣服,打扫卫生。洗好的衣服晒在院内竹竿上。眷村偶有小偷“光顾”,甚至潜入厨房偷花生油。为了偷东西,会把家里养的狗先毒死,以免狗吠惊动村里人。欧巴桑晒在院内竹竿上的衣服,也曾被小偷偷走。
  眷村人领取粮食与副食,要用眷补证。为了照顾军人和眷属生活,眷补证印有粮票,用以兑换粮油和副食品。皓怡有印象,每当大卡车满载物资来到眷村,卡车周围就挤满人。买煤有煤票,后来煤票改成煤代金,如果用不掉,可以兑换现金。
  皓怡家里平时伙食有鱼有肉,有鸡鸭,有香肠,但分量有限,只是不缺。刘母很注意子女的健康,菜色营养,安排得很均匀。偶尔有亲朋好友结婚,父母会带皓怡和小哥参加,宴席上的大鱼大肉,让孩子一饱口福。逢年过节,家中才有丰富的佳肴。
  刘母采用传统方式自制腊肉与香肠。有时遇到阴天和雨天,只能将腊肉与香肠晾在饭厅里,用电扇吹,用炉子烤。妈妈做的腊肉与香肠很好吃。孩子们喜欢把切成片的腊肉,夹在馒头里,吃的时候,蘸着麻油、酱油,就着大葱。这是妈妈老家山东的吃法。
  刘母是知识分子,本不安于做家庭主妇。曾报考过广播电台,并被录用,但迫于照顾家小,最终还是放弃。后来又为出版社居家校正文稿,也没有做太长时间。
  刘家墙上挂着一幅很大的“海棠叶”中国地图。刘父给孩子们讲他的军旅生涯,指给他们看祖籍地的位置——父亲老家安徽太和,母亲老家山东沂水。
  每当爸爸讲起过去的经历,就让妈妈伤心难过,她想念皓怡的佬爷和舅舅,和没有带出来的大姐。一条海峡隔绝了全部的音讯。原本的一家人,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
  不仅仅是刘家,这也是生活在眷村所有人的遗憾,他们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这种遗憾日夜咬噬着他们的心。
  (未完待续)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