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6月10日 第2022-06-10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椰城一帘烟雨

——台湾影星刘皓怡小传

闻 喜
童年刘皓怡拜高道生为师

  4、长拳螳螂门
1979年台湾媒体CTV杂
志,在一篇《刘皓怡与中国功夫》
的封面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为了强身,身为么女的刘皓怡,从小就随家人练国术,她的爸妈练的是太极拳,两位哥哥、一位姐姐和她,练的则是属于北少林一派的长拳螳螂门。
  十多年来,她从长拳螳螂
门总教练高道生那里,学会了
刀、枪、剑、棍、钓、双节棍、峨
嵋刺、月牙等十八般武艺,每
天起码练上两个钟头,一直不
曾间断。
  刘皓怡的老师高道生是
台港澳的国术
擂台冠军,他的
这位女弟子也
不弱,年轻轻的
就成了长拳螳
螂门的教练委
员以及太极拳
委员会的顾问。

  “CTV”是“中国电视公司”的简称,刘皓怡是中视签约艺人。晋升长拳螳螂门教练委员时,皓怡才20岁出头。“自古英雄出少年”,她十几岁时已把螳螂拳练得炉火纯青,频频登台表演并获奖。
  皓怡跟着大人扎马步时,只有五六岁,7岁多便正式叩头拜师学武。父母一直把武术传承的希望,寄托在皓怡哥哥、姐姐身上,没想到更小年纪起步的么女,却得到真传。
  皓怡至今还保存着一张跪地叩头拜师的照片。照片上,皓怡一头浓密的长发,头上扎着发箍,穿着呢子料的上衣,面带喜色,一脸天真。师父高道生坐在折叠椅上,穿着西装,未打领带,白衬衣,小平头,浓重的眉毛,长方型脸。手上拿着一张纸,低眉垂眼,像在宣读什么。案上供着王松亭的灵位,上书“武圣先师之灵”。
  父母与哥哥、姐姐都在场见证这一幕。隆重其事,是为了明志笃行。一方面师父真心收徒,传授技艺;另一方面徒弟诚心拜师,不轻言放弃。
  拜师前,高道生在教习皓怡哥哥、姐姐时,会对跟在一旁的小妹点拨一二。皓怡学来并不太费工夫,尤其是扎马步,又稳又牢。“要学打,先扎马”,扎马步是任何门派都要练的基本功,底盘稳,出拳才有力。孺子可教,遂收为徒。
  皓怡成人后,参加武术表演或比赛,多有斩获。其实她本人对比赛不太关注,常常是师父为她报名,她以平常心参赛,反而没有压力,发挥得更好。
  有一次,在台北举行“中日”国术表演会,皓怡登台表演螳螂拳,动作干净利落,举手投足,都充分表现出力与美。媒体报道称,现场三十多名日本大学生,对刘皓怡的表演大为赞赏,掌声连连。
  高道生不只是教功夫,也在塑造一个人的品格。严师出高徒,刘父曾对高道生说:“不要因为我们是兄弟就有所顾忌。孩子交给你,该打该骂由你!”刘父当年因为投军,把儿时所学武功荒废了,但习武之人那种勇猛的精神,已融入血液。
  皓怡儿时习武,已有乃父之志。无论父母还是师父,都教导她凡事要坚强面对,痛了也不要叫出声。小时候打预防针,她会想:“打针有什么可怕!”看到别的孩子哭,就觉得好笑。后来拍戏,再危险的动作都亲自上阵,很少用替身,受了伤也坚持把戏拍完。
  高道生师承王松亭的螳螂拳,结合长拳精要,自成一派,故称“长拳螳螂门”。长拳螳螂门是对中国传统武术拳法螳螂拳的发展。
  明末清初的山东人王郎(即王文成),年少时赴少林寺习武。有一次,他看到螳螂捕蝉,灵巧而又激烈,以草戏螳螂,更见其进退有据,擒纵得法,且长短兼施。故根据螳螂攻防动作,编制了一套拳术。经过数年不断丰富和改进,在实战中具有明显优势。
  长拳是中国北方自古流传的拳术。其快如流星,势如闪电,可以遐举遥击,进退疾速,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横斜回环,连绵不断,故谓长拳。
  台湾武术界对高道生的长拳螳螂门派,推崇备至。2017年4月30日,在高道生百年冥诞之际,举行了一场长拳螳螂门四十周年庆。除了本岛徒子徒孙踊跃参会,还有来自日本、东南亚及欧洲的门徒。
  应师弟邀请,皓怡专程从印尼赴台参加纪念活动。她登台致辞时,回顾往事,重温旧情,缅怀师父的英灵。
  媒体报道称,在高道生众多弟子中,难得练就刘皓怡这样一位“武林公主”,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1961年某一天,对武林高手常怀敬畏之心的刘父,雇了一辆车,恭恭敬敬地接载王松亭、高道生来到空军眷村。师爷和师父在院中教习皓怡大哥、姐姐武术时,刘母就在厨房准备酒菜。
  吃饭的时候,一桌四个大人,三个山东人,一个安徽人,大家吃着菜,喝着高粱酒,操着各自方言,谈古论今,尽欢而散。
  台湾于2018年出版一本书《铁胳臂王松亭》,称其为“一九四九年大陆来台第一高手”。王松亭,生于1893年,山东省福山县人,自幼对于读书毫无兴趣,因此弃文学武。时值清末,国术盛行一时,遂不图科举,考武状元,也求健身自强、保卫乡土。
  1955年,台湾首次举办国术比赛大会,地点在台北“三军球场”,为台湾第一次公开比武。王松亭技压群雄,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术第一高人”。王松亭还曾与美国黑人拳王在台湾打擂台。
  1964年,王松亭在台湾逝世。
  (未完待续)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