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3月30日 第2022-03-30期 >> 第B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印尼风味美食中的中国味 (6)

阿吉·陈·伯罗莫古苏摩(AJI‘CHEN’BROMOKUSUMO)
梭多肉汤

  水饺
  水饺是馄饨的变种,在中国北方和沿海东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深受欢迎。Suikiau源于“水饺”一词,闽南语发音为“cui kiau”,但也有读作“sui kiau”,因为即使同属福建省,不同县市的闽南语也会有不同的口音。但人们更加接受“sui kiau”这个叫法。与馄饨不同,水饺的皮更厚更有弹性,形状像西式油饺Pastel。而馄饨形状扁圆(有时也有三角形的)。但是水饺和馄饨的馅料是相同的,主要都是剁碎的肉根据个人口味拌入不同的蔬菜。
  锅贴
  水饺和锅贴几乎无法区分。水饺一般会煮成汤吃,而锅贴则是干的。将水饺放在有一点油或是不放油的平底锅上煎熟或烤熟就变成了锅贴。Kuotie源于“锅贴”一词,字面含义为“贴在锅上”,中文的这种命名方式十分形象贴切。
  春卷
  春卷也是广为人知的民间小吃。即便不同地区或城市有不同的做法,馅料各不相同,但外观形状都是一样的,即将薄皮裹馅卷成圆柱形,再入锅炸至表皮金黄香脆。春卷的薄皮一般是用面粉或豆腐皮做的,而馅料可以是单一蔬菜(如三宝垄特色春卷中的竹笋)或是由胡萝卜、豆薯、卷心菜等蔬菜切丝搅拌混合而成。有的馅料还会放入虾仁、鸡肉粒、牛肉末、猪肉末,蟹肉、鱿鱼等食材。
  Lumpia源于“轮饼”一词,闽南语发音为lun pia,意为“圆圆的糕点”。这个读法传到印尼后就变成了“lumpia”,并沿用至今。但有些地方仍称其为“lunpia”。
  “春卷”的“春”指春天,“卷”的意思是将某物卷起来。国际通用的英文叫法Spring Roll即是对中文的直译。闽南方言中的“春卷”的发音为jun kin,印尼语常写作chunkien。
  豆腐
  黄豆浆凝结成块就变成了豆腐。“Tahu”源于“豆腐”一词,闽南方言发音为“tau hu”。“Tau hu”久而久之就被简化成“Ta hu”,写成“Tahu”并沿用至今。豆腐可能是移居印尼的华人带来的最有名、传播范围最广的食物了。豆腐品种多样,其中比较特别的有Tahu pong(油炸豆腐干)和WedangTahu(豆腐花)。
  Tahu Pong是三宝垄的特色小吃,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三宝垄街头。这种小吃是将油炸豆腐干、鸡蛋、油炸虾和腌萝卜放入碟中,再淋上一层薄薄的酱油即可,散发出浓郁的大蒜香气。
  这种小吃为什么叫Tahu Pong呢?其实这是TahuKo-pong一词的缩写。爪哇语中“kopong”是“空”的意思。也可理解为源于“膨”字,印尼语读作Beng(与“Benar”中的“e”同音),闽南方言发音为phong,意为膨胀,鼓起。
  WedangTahu(豆腐花)也是三宝垄及其周边地区很有名的小吃。不过,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叫法。在棉兰,人们把wedangtahu叫做tau hu hua,坤甸可能也使用这种叫法。“Tau hu hua”源于“豆腐花”一词的闽南语发音,而普通话发音为doufuhua,在闽南语或是潮汕话中的字面含义为“豆腐开花”。当然,豆腐花来自中国,那里的社会也十分喜爱这道美食。豆腐花的初始形状和味道其实与豆腐是一样的,只是吃法不同。在成型的豆腐花里撒上一撮松脆的油炸小虾(Rebon)和咸菜丝,放点葱或香菜,再浇上一点儿鲜酱油提鲜,滑嫩鲜美的咸口豆腐花就做好了。常与油条或馒头搭配食用。
  豆腐花是中国移民传入的中华风味美食在印尼本土化的另一个例子。而中国的油炸豆腐干也与印尼甜辣味的汤汁融合碰撞出新意。汤汁由生姜和爪哇糖/棕榈糖熬制而成,汤色金棕,甜辣爽口。这种加入了姜汁的养生吃法,在豆腐花原产国(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不曾见到。
  梭多肉汤梭多肉汤是又一道著名的印尼美食,每个地区的梭多汤都带着各自的区域特色:棉兰的梭多汤会加入椰浆或虾仁;北加浪岸梭多汤会加入豆瓣酱;古突士梭多汤会加入鸡肉或者特制水牛肉,还有三宝垄梭多汤(班贡梭多汤、瑟兰梭多肉汤、波克兰梭多汤等)、巴东梭多汤、巴达维梭多肉汤、外南梦的罗杂梭多肉汤、望加锡梭多汤等等。
  这些梭多汤的汤汁都很美味,无论是加浓椰浆或者稀椰浆,无论汤色是清淡还是澄黄。梭多里的荤料也五花八门,有鸡肉、虾肉、黄牛肉、水牛肉和鸭肉,甚至还有鸡杂和牛杂(鸡肚、牛百叶、肺、心脏等)。配菜和调料更是丰富多彩:粉丝、豆芽、葱、番茄片、薄饼片、芹菜、油炸红蒜末和白蒜末,蚧粉等等。
  丹尼斯·伦巴认为,Soto源于“草肚”一词,拼音caodu,闽南方言发音为chau to。而拉塞尔·琼斯(2008:295b)则认为是源于“烧肚”,拼音shaodu,闽南方言发音为“sio
  to”。“cao”字面含义为“草”,“shao”的意思是烧煮,“du”的意思是肚子、百叶或牛杂。草字当然与印尼丰富的香料有关。
  梭多汤逐渐成为全印尼最常见的美食之一,搭配不同的调料和配菜,形式和做法各异,色香味俱佳。
  酱油
  酱油是味道咸香的纯黑色液体,英文为soy sauce,驰名中外。
  相较于“Soy Sauce”,印尼人民更喜欢kecap这个叫法,但并不知道Kecap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其发音很像Ketchup(番茄酱),但是含义却相差甚远。最接近kecap的可能是“茄汁”这个词,广府方言或广东话中叫“ge cap”,久而久之变成了“ke cap”。Kecap这个名称可用于表示其他几种常用酱料:鱼露/鱼酱(Fish Sauce)、英式酱料(伍斯特郡酱料)、蘑菇酱油、咸酱油、甜酱油等。
  甜酱油能提升食物的鲜味,丰富食物的味道,是炒饭、炒面、烤肉串和红烧肉
  汤等美食的主要调料。
  酱油起源于中国,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2世纪,当时并不是主要的调味品,因为盐非常贵,就用酱油替代盐。后来,酱油通过商业贸易传播到了整个亚洲。酱油何时进入印尼的呢?没有明确的书面记载。据传,1737年的时候,东印度贸易公司(VOC)已在销售咸酱油。然而人们普遍认为酱油早在1737年之前就已进入印尼,且是中国移民们带进来的。
  酱油是大豆发酵的产物。不同的制作人会选用不同的发酵材料来制作酱油。最常见的材料有黄豆或黑豆、炒干的大麦粒或小麦粒、卤水(Brine)、米曲霉或酱油曲霉。在酱油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印尼本土居民不是特别喜欢咸酱油的味道,中国移民们于是别出心裁地加入某些香料和历史悠久的印尼红糖,结果大获成功。香甜的新式酱油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印尼本土居民的追捧。
  在印尼,每一个酱油生产商都有祖传“秘方”。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招牌酱油,给当地菜品添彩增色。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二册)》。本篇未完待续)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