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3月14日 第2022-03-14期 >> 第B7版:侨乡侨情
按日期查阅

潮州木雕传承人陈嘉:磨砺精细功夫 展现刀尖绝活

  中新社潮州3月13日电 作者 孙秋霞
  近日,在广东侨乡潮州,一名长相清秀的年轻女子在广济桥非遗集市,一手执木槌,一手执刻刀。在她的巧手下,一块木头灵气凸显,篓里篓外爬满了“虾”“蟹”,它们或相争相斗,或相依相偎,吸引不少游客围观。
  这位年轻的手艺人正是潮州木雕传承人陈嘉,她是一名“90后”,出生于木雕世家,爷爷陈舜羌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父亲陈培希是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在家庭的熏陶下,陈嘉14岁开始学习木雕,目前已是一名技法精湛的手艺人。
  潮州木雕是中国四大木雕之一,以多层次的镂通技法和金漆装饰手法为世人所称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用于装饰建筑、家具和祭祀器具。其中,《龙虾蟹篓》是潮州木雕常见的地方风物题材,寓意渔民喜获丰收,八方来财。不同手艺人创作的《龙虾蟹篓》,各有千秋。
  在陈嘉的工作室,一只手掌大小的《龙虾蟹篓》看起来格外精巧,虾蟹篓被雕刻得通透纤薄,与周围长达几米的木雕作品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女生相对喜欢一些精巧的东西,有时候我会把一些多余的木材做成小摆件或生活用品,想让更多年轻人去了解它。”陈嘉近日接受采访时说。
  潮州木雕工艺精细,创作难度大,既辛苦又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较差,因此目前从事木雕加工生产的人愈来愈少,青年一代尤其不愿从事这项工作。
  陈嘉坦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次想放弃,因为一直受伤,也很辛苦,我爸看着也心疼,劝我去找个稳定的工作。但当我花了几个月时间制作出的第一件作品卖掉时,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既然痛都痛了,而且已经学会了,就一直坚持下来。”
  潮州木雕的特点是多层次镂空,做的时候不仅要想象下一层要做什么,还要考虑到木雕的内层,以达到层层相扣的效果。通常完成一件木雕作品,需要三十几把刻刀和大小不一的木槌。由于长时间按压刻刀,陈嘉的右手无名指已经明显变形。
  “《龙虾蟹篓》作品中篓子里的东西是最难雕刻的,因为外面有一个篓,比较难发挥,而且很绕刀。”陈嘉介绍,学木雕最主要的还是勤劳,有一定的耐心才能做下去。
  为了使自己的作品看起来惟妙惟肖,陈嘉平时会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比如,在吃虾蟹的时候,她会边吃边观察它们头部的弧度和纹路,吃完常常会把虾蟹壳带回家研究。
  “每个《龙虾蟹篓》作品中虾蟹的动作是不一样的,龙虾脚和螃蟹的钳子最能展现出它们的形态,制作木雕的时候我会更加注意这两个地方。平时我也会观察龙虾行走的时候是哪一只脚先往前。”陈嘉说,“木雕作品尺寸越小雕刻难度越大,因为握在手上不好控制力度,也不好用刀。”
  虽然制作小型木雕作品经常受伤,但这却不影响陈嘉继续创作的热情。她用木头雕刻了一些精美的梳子和小摆件,比如老虎、茶壶等,她的手机挂件“小葫芦”也是自己雕刻的。
  在尺寸上创新,背后折射出潮州木雕目前的困境。由于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变,潮州木雕失去了原先的依存条件,加之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神龛、神亭等物品淡出日常生活,潮州木雕的用武之地日渐减少。
  “现在的潮州木雕一般都是昂贵的装饰物,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我觉得要让更多年轻人去了解和使用这些东西,必须把它发展成必需品,这还需要非常长的一段时间。”陈嘉说。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