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2月14日 第2022-02-14期 >> 第B6版:综合
按日期查阅

后苏哈托时代印尼华人心态与华社发展变化

巴厘:意如香

  一、民主改革前印尼华人的
     生存状态
   印尼被苏哈托军事独裁统 治 长 达 32 年(1966 1998),对内施行一套极右的反共高压政策,从形体上铲除屠杀左翼分子,有多达百万左翼人士与亲苏加诺的民族主义人士,惨遭追捕屠杀,或未经审判长期放逐关押。对外实行反华亲美的外交路线,断绝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
  这期间,苏哈托军人政权对印尼华人施行了一整套违反人权的同化政策,全面禁止华族传统文化,封闭侨团、华校与华文报,把华文等同毒品禁止进口,禁止华人过春节,施行改名换姓,颁布了一百多种限制歧视华人的条例禁令。把华人定性为“中共第五纵队”,刻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打压,妄图让印尼华人的民族认知逐步消亡。
  就在长达32年的高压统治下,华族子弟只能进入国立学校就读,学校里的教科书对中国历史极尽丑化歪曲,把华人称为支那人(ORANG CINA),污蔑为剥削者的“经济动物”,大大影响了华族子弟对中国的祖籍认知,以及对中华文化无可避免的无知疏远。中华文化对这些被同化“洗脑”的华人子弟,已经变成遥不可及的外文化。因此截至目前,从三十岁到六十岁的印尼华人,基本上是“失去的一代”,都是一群对中华文化陌生的“华文盲”,他们的日常用语,都是地道的土语印尼话,华语或华族方言,已基本消失殆尽,完全听不懂了。但客观上,印尼还有好些地方,如苏岛的棉兰、廖属群岛、加里曼丹的华人,由于家庭里老一辈华人的影响,家里会话还沿用着方言,如客家话、福建话、潮州话、海南话,并保留了过春节农历年与清明节的习俗,而且华文家教仍然流行着,华文教学相对被重视,庙宇里更是香花鼎盛,华族习俗还保持相当浓厚。
  但可悲的是,几乎所有华人(包括60岁以上的老人家),由于长期的政治恐吓打压,都对政治产生高度敏感恐惧,“谈政色变”,普遍远离政治人物或从中国来的官员。华人这种恐惧政治的心理,在苏哈托统治的32年里,尤其明显,一直到2000年印尼旧政权倒台后,才逐渐改变过来。
  二、改革初期华人心态的
     彷徨与犹豫
   苏哈托军人政权的美梦维持了32年,1998年,印尼政坛发生惊天动地的政治震荡,苏哈托家族的贪污腐化,导致了反苏哈托的民运示威席卷全印尼。苏哈托大势已去,垂死挣扎,妄图转移视线,灭绝人寰地煽动起疯狂的排华大暴乱,在首都雅加达掀起了烧、杀、抢、奸的“黑色5-13”惨案,许多华族妇女被奸污后屠杀丢弃路旁。暴乱蔓延到几个大城市,无数华人惨遭杀害,华人商场成了一片废墟。骚乱惊动了全世界,群起抗议苏哈托的暴行。
  苏哈托这一惨绝人寰的暴行,物极必反,最终导致了苏哈托军人政权彻底垮台。1998年下半年苏哈托被逼下野,印尼进入了一个民主改革时代,历届民选新总统,尤其是多元理念的瓦希德与梅加瓦蒂总统,废除了旧政权许许多多排华禁令,恢复了春节习俗,解禁华文华语的使用,恢复了ORANG TIONGHUA的理性称呼。佐科维更是一个明智开明的总统,发展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使得中印尼关系处在历史最佳时期。
  从此印尼华人的政治地位,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华人畏惧政治的心态,并不是一帆风顺改变。最初华人始终不敢轻易结社办校,也不敢明显接近中国使馆官员,如2000年初,时任副总统的梅加瓦蒂邀请当时副主席的胡锦涛到访印尼,路径峇厘岛,那时华人都畏惧未敢公开出面迎接胡锦涛,只有泗水华人一百多人自告奋勇赶到峇厘酒店迎接,峇厘华人只有三、两人。当时华社、华校根本不存在,多数华人还是采取明哲保身的保守态度。
   三、华人心态的转变与华社、
     华校的创立发展
  到了2000年10月10日,印尼首家华文报《千岛日报》在泗水创办,紧接着雅加达的《国际日报》、《商报》、《星洲日报》、《印华日报》,棉兰的《讯报》、《好报》、《正报》等等,以及文学周刊《印华文友》、《东区文苑》、《呼声》、《拓荒》、《峇厘风采》、《印华社》、《覆舟山》、《火种》、《硕河桥》等,如雨后春笋般创立起来。这些报刊杂志编委与文友们发挥了急先锋作用,纷纷奋笔疾书,大声疾呼,对激发华人的觉悟性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作用,激发了各地华人逐渐开始敢于出来结社办校了。
  这是一个极大的变化,短短两年里,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崛起,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印尼各地的华社也纷纷创建起来,如:华文教育统筹机构、华裔总会、百家姓、中华总商会、印中友好协会、客家同乡会,海南同乡会、潮州同乡会、广肇会馆、福建同乡会、中医协会,印华作协,东区文友协会,万隆文学社、印尼书法协会,太极拳会社等等。以及各地的三语学校,孔子学院,玛中大学、华文电脑补习班,也都纷纷创立起来。华族子弟开始有机会接触中华文化,留学祖籍国成了许多华族子弟的向往,影响了友族子弟也热衷于学习华文华语,有些习经院办起了华文补习班,逐步形成学习华文的热潮。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局势的快速转变,印尼华人惧怕政治的心态,也开始出现微妙变化,如今每逢中国国庆日,峇厘登巴萨使领馆的国庆招待会,都会有四、五百名华侨华裔参加,都为能取得一张请柬而感到骄傲,与过去不敢公开亮相迎接胡锦涛的尴尬局面不能同日而语了。
  有趣的是,那“失去的一代”中年华人,也开始认识到学习华文的重要性,他们更多是热衷于学唱华语歌曲,通过学唱华语歌曲学讲华语,这些不懂得华语的中年人,往往也会向自己入读三语学校的孩子,在家里与孩子们学讲华语,孩子们成了家长学讲华语的“启蒙师”,这已经成了印尼华人家庭里的喜闻乐事了。从以前不屑讲华语,到如今学唱华语歌、学讲华语为荣,而举家到祖籍国旅游探亲,成了他们认祖归宗的旅游选项。这就是印尼华人近二十年来,来自不易的巨大心态大转变。
  更加巨大转变的是,印尼华人开始敢于参政议政,勇于投身政坛,加入军警部队与社会公关部门,已经是普遍的出路选项。如:钟万学、冯慧兰、黄少凡、蔡翠媚等等,也都成了印尼政坛里闪亮的政治新星。好些还当上部长、省长、市长、国会议员、将军等等。还有许多出众的银行家、高级工程师、医生、教授、讲师、律师、艺人、运动员……形形色色,各行各业都有,充分展现了华人新生代的杰出表现,是华族子弟在印尼民主改革中,不落人后的拼搏结果。
  而投身在经济与文化领域的华人翘楚,更是不计其数,数也数不清。如:李文正、汪友山(已故)、翁俊民、林文光、纪辉琦、苏用发、廖章然(已故)、施柏松、廖彩珍、李卓辉、沈德民、许翰求、林万里、卜汝亮、马咏南、袁霓、伍耀辉、林越、赖昌杰、江连福、曾天丰、邱继承、朱丽辉……等等。他们都有着过去华校的教育背景,热爱中华文化,都是实干家,而非夸夸其谈者,都在华社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他们并都善于融入主流社会,与主流社群深有交往,都以自身的模范事迹,献身于印尼祖国的繁荣昌盛事业中,做出了公民应尽的义务奉献。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