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1年11月29日
按日期查阅

第二届IM两岸青年影展收官

多部台片入围获奖

  中新网北京11月28日电“爱智求是共谱华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建设65周年展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新时代哲学创新”学术高端论坛日前举办。本次展览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物馆主办,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新时代哲学创新”为主题,围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65年来取得的成就与哲学学科未来发展进行研讨。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顾秀莲强调,作为代表中国特色学科建设群的重要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建设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新中国哲学教育的“工作母机”。1956年哲学学科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者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伴随新中国走过65个春秋,成为目前国内哲学学科中建制规模最大、学科配备齐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领军者,近年来在“哲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创新探索,这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秉持优良的治学报国传统和所有哲学院教职工的努力紧密相连。
  张东刚代表学校对哲学学科成立65周年表示祝贺,对为哲学学科繁荣发展呕心沥血的各位哲人、智者、长者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诞生于1956年。六十五年风雨兼程,几代哲学人求真务实、薪火相传,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教学改革等领域勇于探索,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为全国高校哲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回望峥嵘岁月,我校哲学学科贡献和思想成果,离不开三个传家宝: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之“魂”。二是始终坚持时代是思想之“母”。三是始终坚持实践是理论之“源”。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先达回顾了从1956年起在哲学院从事教学研究的经历,他表示,哲学院(系)由单一学科发展到现在极具规模,要认真思考清楚哲学院(系)的定位和功能问题。在定位问题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哲学院(系),但中国哲学院(系)的本质特征及根本任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类型多样的哲学人才。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定位,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哲学院(系)脱离与世界的交流,我们更要从哲学本质特征及定位出发,放眼世界,着眼未来,不断加强与国外哲学院(系)的沟通与交流,做到从各种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从开门办学中进一步提高哲学眼界,要清楚认识到,真正的哲学智慧是人类共同的智慧,一家一派的智慧不能称之为哲学大智慧。在功能问题上,现在哲学院(系)的十个二级学科,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钻研各个学科的特色成果,集聚大家共同的智慧和力量,为办好人民大学哲学院、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才贡献哲学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介绍了人大哲学学科发展概况。他表示,未来,哲学院将以“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相结合作为哲学学科建设重要指针,以哲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哲学教学与研究并重作为哲学学科建设基本思路,推动人大哲学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汇通中西、兼容古今过程中生成具有国际水准和民族情怀的哲学理论思维,进一步发展适应中国实际的哲学的民族形式;认真落实学校“双一流”建设总体部署,以人大哲学学科“大先生”们的精神境界砥砺前行,为加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贡献智慧;齐心协力,提升人大哲学学科国际学术声誉,汇聚思想力量,建设锐意进取的人大哲学学术共同体,不断推进哲学教育现代化;不忘初心,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哲学学科建设的创新之路,为推动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贡献人大哲学力量。
  当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新时代哲学创新”学术高端论坛分六个单元,与会专家学者回顾了人大哲学学科发展65年来的历程,并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比较哲学与文明交流互鉴、哲学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和方法论探索、新时代哲学创新的基本要素和路径、哲学的危机与哲学的未来等方面展开讨论。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